▲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水中霸主「滄龍」頭骨化石曝光。(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侏羅紀世界》風靡全球,然而在水下,有一群與恐龍有親緣關係的古生物,各有神奇的身形構造,其中被稱為海中霸王的「滄龍」有雙排尖銳牙齒,最長可達30公分,頭骨比暴龍大1倍。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也首度曝光兩種水怪化石,即日起至明年5/21展出。
▲「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介紹活躍於中生代的水棲爬行動物。(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博館近來推出「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從尼斯湖水怪傳聞談起,介紹活躍於中生代的水棲爬行動物,像是蛇頸龍、海龍、滄龍、魚龍,包括起源、分布、演化,甚至是「生殖策略」;也展出各種難得一見的珍貴化石,讓大眾了解爬行動物的演化奧秘,如何從水中登陸後演化出四肢,而重返水域後,四肢再轉化為鰭狀肢等,並省思物種滅絕的原因。
臺博館副研究員謝英宗介紹,這些「水怪」不能稱為「恐龍」,雖然牠們在同樣的動物系譜樹,卻不能如此稱呼,恐龍是陸上爬行動物,而水怪則是水棲爬行動物,只是與恐龍有親緣關係。有段時期,人們深信水怪還存在,學者們動用大規模的人力及物力追查水怪, 卻毫無收穫。
▲水怪們從水中登陸後演化出四肢,而重返水域後,四肢再轉化為鰭狀肢。(圖/記者林育綾攝)
其中在《侏羅紀世界》有一幕「滄龍」從海中一躍而起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而此次也有被稱為「海中霸主」滄龍的頭骨化石亮相,謝英宗提到,滄龍有雙排尖銳牙齒,從過去發現的紀錄,最長的牙齒長達30公分,而在被發現的頭骨當中,最寬有3公尺,暴龍頭骨最寬則是1.5公尺。若牠還存活至今,將是很大的威脅。
▲滄龍有雙排尖銳牙齒。(圖/記者林育綾攝)
這次還有館內典藏的「混魚龍」、「黃果樹安順龍」(海龍類群)化石,首度亮相展出,配合展示計畫進行化石細部清理,也讓觀眾一窺「化石清修師」是如何揭開時間的面紗,還原出化石的真實面貌。
▲▼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爬行動物的祖先在遠古時代,歷經辛苦的脫離水域,登陸成為陸棲動物;但在適應陸地生活不久後,又有部分物種重返水域。這些重返水域的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型態多樣,有細長脖子、橢圓形身軀的蛇頸龍,也有尖牙利齒、身軀龐大的頂級掠食者滄龍,以及矯健的浪裡白條魚龍和嬌小可愛的貴州龍。
▲其中還有「懷胎幻龍」等化石標本,並介紹水怪有胎生、卵生等不同的「生殖策略」。(圖/記者林育綾攝)
透過40多件展品,帶領觀眾跨越時空,探索早已滅絕的古生物,其中還有「懷胎幻龍」等化石標本,胚胎幼體與雌體化石是史前水棲爬行動物「胎生」的證據。「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特展」將帶領觀眾搭乘時光機潛艇,回到中生代的古海洋,一探水怪們的真實樣貌與生活方式。
「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
時間:即日起~112年5月21日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一樓東展廳
地址:臺北市襄陽路2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