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衛所提醒,路邊看到野生動物死亡幫忙送驗,一定要注意安全。(示意圖/嘉義林區管理處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近5年野生動物細菌性疾病病原統計,發現有5例為非結核分枝桿菌(NTM)感染所引起,症狀為消瘦、衰弱或發現時已死亡,肉眼可見病變為全身多發性膿樣或肉芽腫結節。案例來源有動物園、收容中心和路邊等兩大類,且NTM可能感染人類,家衛所籲民眾,雖染上風險低,但戶外土壤、水質都有此菌,尤其出遊最好別赤腳。
畜衛所表示,動物案例來源第一類為動物園或收容中心等圈養或救傷的動物,其中動物園感染的有蛇頸龜、藍腹鷴和水鹿,其他為石虎等,第二類為倒臥路邊動物,為雪貂感染。
畜衛所受訪說明,感染案例大部分在動物園跟特生中心,尤其不少是狀況不好的動物受傷被送過去後發生,因非結核分枝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可見於環境水或土壤等,此狀況就像農夫有了傷口繼續工作,容易感染。以動物為例,都是等到疾病無法治好、暴斃等特殊情形才會知道染上了。畜衛所指出,收到民眾幫忙送的案例也很多,如石虎、白鼻心和鼬獾等都很常見,只是實際上最後鑑定出有此病例的不多。
▲畜衛所指出,近年發現有石虎染上非結核分枝桿菌。(示意圖/農委會提供)
畜衛所表示,NTM多屬環境性常在的細菌,是動物衰弱時感染造成結節性病變的機緣性病原,「所有NTM都可能感染人類,屬於人畜共通傳染性病原」,人類感染NTM的途徑,常見有傷口接觸病原而形成的較難癒合的傷口,或藉由吸入NTM而引起的肺炎、頭頸部或胸腔淋巴腺炎。前述病患常為免疫低下者,如愛滋病患、癌症化療病患、糖尿病患及器官移植病患等。
畜衛所指出,不同NTM的致病力與治療方法有所差異,容易產生抗藥性,有些種類感染後很難根除,要交由專業醫師診治。畜衛所提到,在國外有多起感染情況,只是目前台灣沒有人類感染到的統計案例。
不過,畜衛所強調,該菌通常不會感染動物或人類,只是「傷口接觸病原或免疫低下病患接觸病原時」仍有可能感染,這是屬於機會性感染,呼籲民眾出外遊玩時需注意自身衛生,避免赤腳,若有傷口時需保持傷口乾淨,同時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外,若在路邊看到野生動物死亡幫忙送驗,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