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廁所藏匿大量病菌。(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吳美依/編譯
《紐約時報》報導,公廁藏匿大量病原體,甚至可能構成健康風險。亞利桑那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格巴(Charles Gerba)指出,糞便尿液內含許多病菌,主要透過「沖馬桶」噴濺至物體表面。不過,他和其他專家也表示,只要如廁後確實洗手,避免碰觸其他物品,甚至出去後再度消毒雙手,就能把風險降至最低。
大量研究指出,公共廁所的馬桶及其他物體表面存在致病微生物,部分致病病菌也確實藉此傳播,包括諾羅病毒、沙門氏菌以及A型肝炎病毒。
格巴解釋,「沖馬桶」讓微生物以氣融膠形式噴濺出去,飄散至5英尺(約1.5公尺)高空,在空氣中停留1小時或更久後,才降落到物體表面。
▲沖馬桶會讓糞尿內的病菌噴濺出去。(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如果單論坐在受汙染馬桶上,皮膚沾染到一些病菌,不一定就會生病,但若皮膚感染、尤其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引發的感染,可能就是例外。MRSA先前就被發現在公廁裡「從皮膚傳播至物體表面,再傳播到另一個人的皮膚」,在此情況下,如廁前使用消毒濕紙巾清潔馬桶坐墊,或者使用馬桶坐墊紙,能夠有效降低風險。
但是正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帕克(Dr. Ina Park)所說,除非皮膚破損且接觸馬桶坐墊,否則「整體而言」風險很低,其他公共場所的物體表面也會發現MRSA,例如提款機鍵盤、電梯按鈕、置物櫃把手等等,所以此類風險並非馬桶特有的。此外,也不需擔心在公廁感染性病,因為淋病、披衣菌等病原體在物體表面無法存活太久,而且必須進入陰莖或陰道才能造成感染。
南澳大學(UniSA)教授唐納(Erica Donner)指出,「一些健康風險與公廁有關」,雖然風險高低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公廁清潔頻率及通風狀況,但民眾仍能採取簡單措施保護自己。馬桶坐墊紙無法提供萬無一失的保護,因為可能早在之前沖水時就被汙染,或者根本沒有提供。在此情況下,「如果你的肌肉夠強壯,當然可以(以半蹲姿勢)懸空如廁,但前提是得瞄準,否則可能不小心弄得一團亂,還增加他人風險。」
▲公廁內任何物體表面都可能被汙染。(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唐納認為,比起是否使用馬桶坐墊紙、坐著或者半蹲,更重要的是如廁後確實洗手。雖然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洗手時應該用清水拍濕,使用肥皂搓揉至少20秒後,沖洗並且擦乾,但大多數人洗手的時間都不夠久,且公廁經常沒有肥皂及擦手紙。
唐納也提到,除了沖馬桶的氣融膠效應以外,烘手機也會把潮濕雙手上、垃圾桶內的病菌傳播至10英尺(約3公尺)之外。換言之,公廁內任何物體表面都可能被汙染,包括沖水閥、隔間門閂、水龍頭以及出入口大門,而最常見的病菌傳播路徑就是「糞口途徑」(fecal-oral route),也就是人們觸摸物體表面,沾染糞便病菌後,又接觸臉龐。
唐納建議,在公廁上廁所時,最好把手機收妥避免汙染,盡可能不要碰觸物體表面,也建議把馬桶蓋闔上再沖水,此舉能夠大幅減少氣融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