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省肉鴨3100萬人工授精成本 專家經13個世代選拔「季新鴨」

▲▼季新鴨公鴨。(圖/畜產試驗所提供)

▲季新鴨公鴨。(圖/畜產試驗所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育成新品系「季新鴨」,可延長受精持續時間,替代現行母改鴨每3天人工授精一次的頻率至每6天一次,可降低50%的人工授精勞力成本,省下約3100萬元,現已接獲種鴨場申請技轉,預計於族群移轉至民間後,明年即可投入實際生產,可望改善改鴨場勞力成本支出。

畜產試驗所說明,國內肉鴨以土番鴨為最大宗,每年約生產2450萬隻,以公番鴨與母改鴨屬間雜交而得,為確保受精率,每3天即需人工授精且全年無休,屬高度勞力及技術密集生產模式,且頻繁注精易對鴨隻造成緊迫,進而影響生產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畜產試驗所提到,因此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研究團隊歷經13個世代選拔,育成每6天人工授精一次的「季新鴨」,目前已可透過「季新鴨系統化生產管理技術」技術移轉至產業應用。

畜產試驗所指出,以國內30萬隻母改鴨的飼養規模計算,每年花費的人工授精成本約6200萬元,如以季新鴨生產,可有效降低人工授精勞力成本50%,節省約3100萬元,其上游種鴨場也可減少一個種鴨品種的檢定與維持費用約600萬元。經實際與產業團體溝通,普遍獲得好評且表達技轉意願。

有鴨農表示,人工授精頻率減少1/2,除降低有形的人工授精直接勞力成本外,更因鴨隻緊迫緩解,可能減少母鴨生殖道發炎衍生的產蛋率及受精率下降,延長鴨隻使用年限,其增進的間接生產效益更是重要關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