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藝術村」自2015年起陸續邀請各地藝術家駐村,如今15位藝術家舉行聯展。(影/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東報導
飽滿的藝術能量,在台東池上大爆發,也顛覆人們對池上的既有印象!台灣好基金會認養老房子整修再利用,打造「池上藝術村」,從2015年起陸續邀請藝術家駐村,如今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行《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至11月,展出連續6年來、15位駐村藝術家共47幅作品。
▲「池上藝術村」自2015年起陸續邀請各地藝術家駐村,如今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行《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台灣好基金會在2015年起,認養萬安村和大埔村的老房子修整再利用,打造為「池上藝術村」,更邀請蔣勳擔任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在美麗純樸的池上靜心創作。幾年來共有27位藝術家陸續抵達,除了沈澱下來與自我對話,也與自然環境連結,同時跟農民、在地居民、流浪貓們成為朋友,這些也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和養分。
▲▼「池上藝術村」自2015年起陸續邀請各地藝術家駐村,如今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行聯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提到,台灣從來沒有一個鄉鎮,有這麼強烈的藝術表現,在小鄉鎮中迸發出來;當決定要深耕時,也覺得不該只是舉辦活動,因此在復華投信支持下認養閒置老房,打造「池上藝術村」,後來也受到富邦集團獨家贊助,原先計劃10年,後來延長為15年。而在尋找場地展出作品時,因緣際會認識在地推廣池上米的梁正賢,提供家族經營的老穀倉作為場地,讓這座「池上穀倉藝術館」徹頭徹尾由在地而生。
▲此次展覽,由出生於池上的藝術家劉永仁策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此次展覽,由出生於池上的藝術家劉永仁策展,他求學時曾到義大利米蘭進修,後來回到台灣,如今看到故鄉成立藝術館特別激動,也決定以「池上藝術村」作為主視覺,呼應藝術家離開原本的舒適圈,從四面八方而來。他喜好以抽象形式,暖黃、橙色調來作畫,帶來抽象畫作品。
其中藝術家張蒼松以攝影、文字工作者、倡議者等多元身份在2018年進駐,原先駐村時間只有1個月,他卻主動延長為3年,造訪池上多達31次,不僅攝影,也跟第一線的農民們接觸和訪談,發現農政方面還有許多值得關注之處,更寫了上百篇手扎,也即將出書分享。他拍下農民在耕作時的手、腳,人體、泥土、作物、農具等相融的特寫鏡頭,令人觸動。
▲張蒼松作品〈胼手胝足〉。(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而藝術家范思琪利用常見的「原子筆」,畫下池上的「清涼月光」。她提到自己非常需要獨處,但原本的生活環境,周遭都是人,而前往池上前剛好經歷一波「大爆炸」並陷入低潮,因此一到池上,整整閉關2天不與人交談,2天後才開始出門,也發現自己跟大自然之間存有某種連結,甚至開始會跟山對話。
她特別喜愛池上晚間的夜色和月光,認為有種清涼、沈靜的感覺,因此將這感受畫下來,她提到「光會移動」,所以在作畫時,彷彿是跟著光的力量移動。
▲范思琪利用常見的「原子筆」,畫下池上的「清涼月光」和山景。(圖/記者林育綾攝)
▲范思琪與山對話,畫下作品〈謝謝你都在〉。(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其中還有雲門舞集經常御用的平面攝影師劉振祥,在2021年疫情爆發前駐村。他分享,當初收到駐村邀約時就想,自己已經來池上那麼多次,而大家對池上的既定印象就是稻浪、山雲美景,究竟還能呈現什麼畫面,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他決定挑戰不熟悉的空拍及錄像,最後挑選3幅平面空拍攝影和2錄像作品。
▲攝影師劉振祥透過空拍,呈現池上不為人知的一面。(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拍下池上「大坡池」空拍景色,才發現池子濕地生態十分豐富,很多植被,隨著不同季節還會有不同植物;另還有一幅秋收後的田野空拍,當中有一道宛如「F1賽道」般的痕跡,讓他感到相當有趣,因此特別將作品展出。
▲劉振祥攝影作品〈秋成〉,拍下秋收後的田野間有農具留下宛如「F1賽道」的痕跡。(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不少藝術家紛紛提到,來到池上前剛好經歷人生低潮,到這裡彷彿是為心靈排毒、充電,也產生創作能量。《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展出2015~2021年陸續應邀駐村池上的藝術家作品,包括:蔣勳、張蒼松、劉文瑄、范思琪、吳曉菁、馬克・尼爾森、牛俊強、葉仁焜、王新蓮、李屏宜、張宏彬、曾建穎、劉振祥、彭賢祥、劉永仁,共15位不同世代、跨領域藝術家;而創作形式涵蓋油畫、水彩、水墨畫、版畫、複合媒材、攝影、錄像等型態,共47件作品,即日起至11月6日為止在「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出。
▲▼「池上藝術村」自2015年起陸續邀請各地藝術家駐村,如今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行《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
日期:即日起~2022年11月6日
地點:池上穀倉藝術館
地址:958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時間:週三~週日10:30~17:30
電話:089-862089
你可能也想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