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高溫的天氣下,民眾應該要多補充水分。(示意圖/取自Pixabay)
實習記者徐芷儀/綜合報導
台灣受太平洋高壓影響,本周四開始至下周一天氣將更酷熱、雨更少,大台北、東半部以及屏東地區,有機會出現36-37度以上的高溫。為了讓大家在烈日高溫中,也不用害怕會引發熱衰竭這個症狀,健保署先前製作了圖卡,供大家了解面對熱衰竭與中暑的照顧方法。
健保署表示,「熱衰竭」的定義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的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中暑」則指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
在連續高溫的天氣下,不少高危族群如兒童、老人及慢性病者需要特別注意,健保署也提醒,當民眾照顧熱衰竭或是中暑的患者時,應趕緊給予病患水、流質的東西;將病患移至陰涼的地方,除去身上過多的、有束縛的衣物,給予溫水擦拭或以風扇冷卻。
▲面對熱衰竭與中暑的照護方法。(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如果病患是處於「熱衰竭」的情況,可以將病患保持頭低腳高的狀態;如果病患是處於「中暑」的情況,則可以讓病患保持腳低頭高的狀態。
至於該如何分辨中暑以及熱衰竭?本站曾報導《自曝熱傷害「全身紅通通」!醫急勸:自救1舉動必做 6類人高危險》,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熱衰竭的症狀較輕微,摸皮膚會有點出汗,體溫約在38至39度,病人可能會呈現噁心、嘔吐或虛弱感,有時甚至會姿態性低血壓。而中暑體溫可能會超過40度,意識出現變化,此時有3種症狀要留意,第一、電解質失衡,導致痙攣,意識也可能出現變化;第二、異常水腫;第三、休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