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入住內湖豪宅,卻因樓上泳池沒做隔音,罹患睡眠障礙症。(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黃資真/台北報導
台北一名林姓女子住在內湖AIT特區「基泰御峰」的23樓,沒想到花了1億1800萬元,卻發現只要樓頂的游泳池有人正在踢水或跳水,或是走在木板上,家裡就會出現類似拍打籃球「咚咚」的重低音低頻噪音,還因而罹患睡眠障礙症,決定聯合鄰居洪女一同向建商提告。台北地院判決基泰建設沒有在泳池底部鋪設減音或消音裝置,因此必須負起修繕游泳池責任,並賠償360萬元給林女和洪女。
「基泰御峰」豪宅位於捷運內湖站商圈,鄰近AIT美國在台協會的新大樓,為AIT特區內的頂級豪宅之一。本職為某公司負責人的林女於2013年,用1億1800萬元購入「基泰御峰」社區A棟第23樓;洪女則是在2016年用1億1000萬元買下B棟第23樓,與林女是同層不同棟的鄰居。
而林女住家上方正好是社區游泳池,泳池旁有木棧板,方便住戶行走以免滑倒。然而入住一段時間後,林女發現只要有人走在木棧板上,或是有人在泳池裡踢水、打水或跳水,天花板就會產生類似拍打籃球「咚咚咚」的劇烈噪音。
因此,林女先是在2016年3月填寫報修單,反映樓上泳池有噪音,廠商於2017年2月請廠商鋪設軟墊,噪音仍未獲得改善。同年8月,林女找來時任議員黃珊珊到現場會勘,結論是建商應提出改善方案,而建商增加鋪設隔音磚,依舊未解決問題,就算改為限制泳客暫停游自由式、蝶式,還是沒用。
由於噪音已經嚴重干擾林女的生活作息,導致身心疲累外還需要到身心科就醫吃藥,因此與鄰居洪女一同向建商提告,分別求償500萬元外,還要求建商負責修繕游泳池,讓2人家裡噪音能夠從40分貝以上降至30分貝以下。
建商主張泳池設計或施工沒有設計不良導致噪音瑕疵的問題,也有採取鋪設軟墊、隔音磚、宣導住戶放低音量等措施。且泳池算是建商「無償贈與」的公共設施,並非兩方之間的「買賣標的」,修繕、管理維護應是社區管委會要處理,請求駁回原告之訴。
法官親自前往林女、洪女家中確認,有人在泳池游泳時,的確明顯有吵雜噪音,就算沒人使用,也會有機器設備運轉聲。請人測量後發現,林女家噪音有42.1分貝,洪女家也有40.2分貝,均已超過37分貝的法規標準值。
建築師公會提出鑑定報告說明,游泳拍打水面產生的聲音叫做「水面衝擊音」,碰到池體底部後再產生「池底衝擊音」,若池體底部上方或下方欠缺減音或消音裝置,陸續穿透其他構造,最後抵達23樓天花板,成為住戶會聽到的「咚咚咚」噪音。
法官認定,林女、洪女家裡的噪音,是因基泰建商規劃泳池時未在底部鋪設減音或消音裝置所造成,故歸責為其缺失,須負責按照建築師公會建議,將游泳池的構造體重新翻修,精神慰撫金部分,須賠償林女200萬元、洪女160萬元,共360萬元,可上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