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計書訪台,會引爆台海衝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朱錦華/特稿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史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有一本重量級代表作:《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該書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和爆發後的第一個月,非常細膩生動的描述了一戰衝突的起源(她的另一本代表作是描述二戰時蔣介石跟美軍駐華代表角力的《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毀滅性的,也是20世紀至今影響最深的戰爭(二戰雖然涉及的國家和人民更多,但基本上是一戰的延續)。它直接或間接的摧毀了四大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鄂圖曼帝國、以及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遭到全家滅門)。更嚴重的是,它摧生了史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蘇聯),影響後世至深至鉅。
《八月砲火》之所以備受推崇,在於作者細膩生動描繪了一戰爆發前,各大強權為了所謂「國家利益」拉幫結派、勾心鬥角、機關算盡,最後導致局面一發不可收拾,被迫開戰,讓將近4000萬生靈走進了野狗呼吸之中的悲劇。
▲《八月砲火》有聲書的封面。(圖/翻攝自網路)
戰爭的導火線事件本身本來很單純:塞爾維亞公國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後,奧匈帝國趁鄂圖曼帝國內亂之際吞併了以塞裔人民佔多數的波士尼亞省,引起塞裔人民強烈的反奧情緒。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在走訪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時,遭到塞裔民族主義分子普林西普刺殺身亡。
刺殺發生約一個月後,憤怒及懷著侵略野心的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除了要求懲罰肇事者之外,還列出一系列違反塞國憲法、干涉該國主權的要求。儘管塞爾維亞表示,除了兩條違反憲法及影響其主權的條款之外,願意接受其他所有條款。然而,奧匈帝國仍不滿意,決定在7月28日宣戰。
本來,就算兩國開戰,應該也只是區域衝突而已。壞就壞在當時歐洲存在著極為複雜的國際結盟關係,或明或暗的締結了多項集體防禦協定。當時德意志、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跟奧匈帝國是結盟關係(統稱同盟國)。他們的承諾是:「你打他,我們幫你一起打!」而為了遏止德意志的擴張野心,英、法、俄等強權又結成一夥(統稱協約國),力挺塞爾維亞,並且承諾:「他們打你,我們幫你打回去!」
▲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被刺,最終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圖為當時媒體的頭版報導,(圖/翻攝自網路)
當時兩大結盟集團的多數領袖和外交菁英,不見得有意捲入一場戰爭,更遑論是世界大戰!但是在交涉的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各大強權不斷向對方恫嚇、放話,逼對方讓步,自己卻寸步不讓。劍抜弩張的態勢撐到最後,狠話都說到底了,變成了騎虎難下(誰敢說不敢做,就是小孬孬!)於是,因為面子、因為恐懼,大家只好硬著頭皮「撩落去」,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八月砲火》一書曾給了一些政治領導人深刻啟示,例如成功化解「古巴飛彈危機」的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就是這本書的愛好者。當然,也有些領導人有看沒有懂、看了不以為然、或根本沒看過的。因此,國際間的衝突和戰爭還是一再發生。
一戰爆發前各大強權之間的衝突和角力場景,在後來的歷史中不斷重現。今天亦然,只是主角換成了美、中、俄等國。「八月砲火」是否會再度打響,就要看這些領導人的智慧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