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帶來大學倒閉潮,外界將矛頭指向教育部。(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專題報導
1994年4月10日,學者和民間團體走上台北街頭,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是國內首次針對教育改革舉辦的大規模遊行,這就是影響台灣教育體制深遠的「四一○教改」。
在喊出「廣設大學」口號的1994年,全台灣只有23間大學、35所學院,要考上大學確實是要「擠進窄門」。如今大專校院共計149所,其中大學126所、學院11所、專科12所,面臨「過剩」窘況。
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當年曾參與「四一○教改」,他直言當年主張「廣設高中大學」是希望增設公立學校,但台灣在教育上雖有左派理想,卻沒有左派的高稅入措施,同時也無能力及不願調整投入,所以後來大量將私立專科升格,這也和選舉亂承諾有關,才導致現在後果。
根據教育部統計,20年來國內大學數量持續上升,自90學年度57所成長至110學年度126所;學院由78所減少至35所,主因是這段期間有大量的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再改制為科技大學所致。這些升格的私校也頻爆問題,高苑科大在5月遭踢爆菲律賓生黑工案,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台灣首府大學也因未在期限內捐資,遭教育部宣布從111學年起停辦。
黃榮村指出,「四一○教改行動」四大主張之一為「廣設高中大學」,但當時是針對公立學校,而不是私立,隨後在1996年12月的行政院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也出現呼應「四一○教改」文字,提及「我國的高等教育都應繼續擴充,最好的作法是由政府掌握公立學校部分,加以規劃,而讓私立學校部分自由調節,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前教長黃榮村強調當初教改提出「廣設高中大學」是針對公立學校。(圖/記者湯興漢攝)
「當年講廣設高中大學是針對公立」,黃榮村強調,當初本意是希望提升「大學淨在學率」不到18%的狀況,但政府無能力也不願調整資源投入,所以從1996年起,開始政策性的讓專科升格,其中大部分是私立,從1996年到2000年,短短4年間大學和學院的總數從67爆增到127所。
黃榮村說,從1998年開始,台灣出生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但大家卻沒被嚴肅看待,甚至在隔年的1999與2000年,仍大規模將40多所私立專科升格為學院,這是大選亂承諾的結果,當時社會觀念也推波助瀾,導致現在後果,「國民黨跟民進黨都不必講和自己沒關係。」
靜宜大學監察人、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指出,四一○教改的年代,台灣的大學生淨在學率的確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低,在教育部主導下,那時的確有廣設高中、大學的共識,但當時沒有任何單位提出20年後台灣人口預測數據,僅說未來設校培育人數要符合企業界需要,只能說現在狀況是當時大家造成的共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