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政遠、蔡佩旻/雲林報導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創立在雲林縣安定國小校園,屬於郊區小校,相對與公托、私立幼稚園教學資源不足,但在創園短短3年,靠2個剛從大學畢業教保員,以在地西螺社區米食文化特色課程,從插秧、種植、採收,舉辦「西螺米尚賀呷」餐會賣餐券,將所得幫助獨居長輩過年的年菜金,讓小朋友體會「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學會惜福、感溫及回饋;幼兒園將整套教學課程報名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認證獎,課程的精彩榮獲幼兒教育組特優獎。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完長張惟淑(右)表示,今年張佳苗、蘇詠萱(左起)規劃以在地西螺社區米食文化特色課程,報名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認證獎,課程的精彩榮獲幼兒教育組特優獎。(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雲林縣安定非營利幼兒園在當時安定國小校長洪孟真協助下,在2019年9月創園,園方招聘2名剛從大學畢業教保員,一切從「新」開始,由於幼兒園位於濁水溪畔的西螺鎮,民眾以務農為主,附近社區保有傳統民間信仰習俗文化,幼兒園在設計創新課程中,以在地節慶文化與米食特色結合,讓小朋友在學習中認識自己家鄉特色。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柚子班學童接受農夫阿公邀請,前往學校對面已收割的稻田中奔跑、玩樂。(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剛從大學畢業來到幼兒園擔任教保員的張佳苗 、蘇詠萱,以唐代的李紳所做《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帶小朋友到社區探訪稻農阿公、種菜的阿伯外,在校園規劃了「開心農場」插秧種稻,種植蔬菜,讓小朋友每天觀察作物生長到採收過程外,也帶小朋友造訪附近的賣飯糰、粽子、米糕、麻糬等店家的阿姨,讓小朋友認知米食料理在外觀、口感、作法上,都有好多不一樣的地方。
▲孩子透過紙上遊戲,了解到種子從栽種進土裡後,需要經過許多步驟與照顧才能長大收成。(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舉辦「西螺米尚賀呷」餐會成果發表活動,讓小朋友以「辦桌」方式,邀請爸爸媽媽購買餐券,來品嘗自己孩子們用心準備的紅龜粿、甜米粥、炊飯;壽司等米食,許多爸爸媽媽聽到小朋友認真在介紹料理的作法,手中接過孩子親做美食非常感動,也讚賞幼兒園認真教學,雖是非營利幼兒園,課程規劃不輸貴族幼兒園。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角落搭上竹架,孩子親手種下並親自照顧蔬果。(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安定非營利幼兒園園長張惟淑表示,孩子每天上學會經過稻田,在學校對面稻田農夫的邀請下讓孩子前往稻田中奔跑,孩子回來後討論而發起議題,他們覺得種植稻米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師將議題融入教學主題,進而讓孩子體驗育苗、插秧、照顧秧苗,在收成之後發現有好多稻米。再延伸「那稻米能做什麼」,經由烹飪孩子理解到西螺有哪些在地米食,我們帶著孩子沿街徒步社區,有米糕阿嬤、飯糰阿姨、還有好吃的粽子,全部都是西螺米的製品。
▲孩子們觀察親手種下的小秧苗進入灌漿階段,並即將形成稻穀。(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教保員張佳苗說,因為孩子們的各種想法,也讓老師們對於課程的規劃進行多次調整,孩子的創意在課程中反饋,也讓我們認為孩子的想法其實都是可以嘗試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失敗與成功中都增加了豐富經驗,一起成長。
▲小小的邀請卡,一筆一畫都是孩子們用心添加的創意,大家共思考並完成。(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孩子們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觀察,再從中得到更完整的學習」,通過公立幼兒園教保員甄選的蘇詠萱說,非營利幼兒園的教學理念與唸書時所理想的較為相同,所以放棄公務員高薪,進入這裡教學。蘇詠萱強調:「我們課程都規劃學習區,讓孩子可以分組操作,讓大家有經驗就可以引發他們興趣,在主題上來引導挖掘孩子們的想法,老師自再針對孩子的想法做延伸,並提供資源帶領他們發展課程。」
▲從栽種、培育、到烹飪一直到上餐桌,著實都讓孩子理解到粒粒皆辛苦,不能浪費食物。(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螺米尚賀呷」餐會成果發表活動由學生回家售票後,因孩子曾在志工媽媽導讀繪本時討論到社會上有許多需要他人幫忙照顧的獨居老人,所以一起決定將餐券所得全數捐贈給華山基金會,藉由活動孩子們與大家分享成果,也學習付出感恩的精神。
▲透過簡單烹飪,讓孩子對家鄉米食特產的了解更加深刻。(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西螺米尚賀呷」餐會,讓小朋友「辦桌」方式,邀請家人購買餐券,來品嘗自己孩子親手準備的米食,餐卷所得全數捐贈學習付出感恩的精神。(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其他新聞】
►類熱浪襲台!35度高溫結業式 「水球大戰」師生家長百人歡笑混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