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基隆市八尺門漁港8日深夜發生青鱗魚大暴動,數萬隻的魚在海面上「沸騰」翻滾跳動,甚至跳上漁港碼頭陸地。當地居民表示,此情景過去每年都會發生1至2次,但已經好久沒見過,這次數量非常龐大,魚跳上岸後,有些人會撿回家烹煮食用,或是拿來當魚餌,之前在碧砂漁港也曾發生過。
▲基隆八尺門漁港「青鱗魚大暴動」。(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當地民眾8日深夜1時許在八尺門漁港目睹奇景,疑似是因漁船出海返港時驚動魚群,導致大量小魚嚇到跳出水面及上岸,數量非常龐大。民眾說,碧砂漁港在2018年7月20日深夜,曾也有發生過數萬隻青鱗魚大暴動,而雅冠二號的船主呂靖崴說:「當時已經是半夜12點了,我停泊好船後正在清洗船隻,沒想到魚群大暴動。」
▲基隆砂漁港在2018年7月20日深夜,曾也有發生過數萬隻青鱗魚大暴動。(圖/ETtoday資料照)
國立海洋大學海資院院長廖正信表示,初判主要原因是青鱗魚有很強的趨光性,加上晚間有路燈,從影片中看到大量魚群跳上岸;另外過去研究發現,颱風快來時魚容易進岸,因為魚的側線可以感覺到海洋上的異動,因此可能湧浪造成進岸,不過魚群沸騰翻滾跳動是因為驚嚇還是趨光,需要進一步調查。
▲國立海洋大學海資院院長廖正信表示,青鱗魚有很強的趨光性。(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有民眾指出,有好幾年沒看到這種情形,是否代表生態枯竭?廖正信認為,青鱗魚屬於中小型魚類,本來就會受環境影響很大,加上最近全球氣候變遷,青鱗魚的資源量在台灣周邊海域愈來愈少,過去只要有漁船擱淺,油漏出來後,第2年青鱗魚都會變少,因此環境變遷、汙染或棲地破壞都會影響,需要長期研究。
【青鱗魚小檔案】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青鱗魚本名為壽南小沙丁魚,又稱錘氏小砂丁、青花魚,俗名青鱗仔、土魚、青瀾,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一種,為沿海常見的中上層小型魚類,群游性,春、夏、秋三季,長出現於河口、砂泥沿岸,偶爾成群溯入混水區,甚至鹽分達1.5度的地區,以濾食浮游動物為食。
日本及台灣海域都是其棲息的區域,青鱗魚的漁期在夏秋之間,為可食用魚,因為腥味較重且魚刺多,因此適合曬成魚乾或油炸食用,體型小者則製成魚粉。日本人食用本魚前,為避免小刺扎嘴,先用淡醋浸半天後,再烤食,頗有一番特殊香味。在臺灣的金山蹦火仔是一種獨特的漁獲方式。
【更多新聞】
►雞籠中元祭放水燈遊行7/11登場 恢復花車踩街交管措施出爐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