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軍連日圍台軍演,台海局勢引發關注。(圖/路透)
記者陳宛貞/綜合報導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日訪台,令中國憤而宣布在台灣周圍海域展開軍演,直到10日才結束。但《紐約時報》根據專家分析指出,若中國原意是透過展現武力發揮威懾作用,此次軍演沒有將台灣嚇倒,且不但未產生預期效果,反而加強台灣在避免公開對抗的同時獲得國際支持的謹慎戰略,台海局勢升溫也提升美國對台軍售的急迫性。
《紐時》12日以「中國『鎖台』軍演適得其反?」為題分析,共軍演習模擬鎖台,似乎令台灣人更加相信,美中對峙之下需開展自己的外交、經濟及軍事活動。總統蔡英文領導下,台灣官員悄悄尋求美國政府幫助,在對台軍售、表態支持台灣民主等方面有所進展,但為避免激怒中國未對外宣揚。如今中國放話將圍台軍演常態化,台灣可能繼續依據這種雙管齊下的政策做出反應。
某些方面看來,中國大規模軍演已經弄巧成拙。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教授范世平指出,「中國這次已經有點被看破手腳,台灣變成世界的焦點。」
▲ 裴洛西率團來台,會見總統蔡英文。(圖/總統府提供)
此次軍演鼓勵台灣人與中國對抗的信念,加強有必要為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將本地經濟多樣化的急迫感,國民黨內部也對如何與北京保持關係出現分歧。過去對台灣困境往往視而不見的國際社會更因次更加了解兩岸局勢,引發外界對中國的譴責。
范世平認為,共軍演習引起廣大批評聲浪之下,台灣會希望進一步強化國際參與,裴洛西訪台也可能成為範例。台灣越來越擅長尋求主要國家資深立法者支持,也就是所謂的「國會外交」。這項戰略能夠加強國際交流,卻不用擔心若他國總統或總理訪台會激怒中國。
歐洲議會副議長畢爾(Nicola Beer)7月訪台,當時未引起太大爭議。范世平指出,「搞不好美國新的眾議院議長他也來台灣訪問,變成是一個慣例」,且認為裴洛西可能邀請蔡英文在美國國會演說。
▲ 解放軍環台軍演10日結束。(圖/CFP)
此外,對共軍演習的關注也可能加強美國對台軍售緊迫性。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讓美台政府許多官員相信,中國犯台是可能的威脅,而規模較小的軍隊若有適當武器,對抗規模較大的軍隊仍有勝算。但一旦衝突爆發,武器交貨延遲及戰略分歧可能置台灣於不利地位。
政策研究公司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 Think Lab)軍事及網路事務諮詢顧問廖彥棻說明,「軍售的過程是,台灣必須先向美國人證明我們購買這些武器的必要性,沒有比實地發生的情況更強有力的經驗證據了,所以中國的軍演將為支持未來的購買要求提供可靠的證據。」
為確保裴洛西專機安全降落台灣,台美軍方互相合作;中國揚言持續在台海軍演,也為台美提供分享情報的寶貴經驗,可見共軍演習或許還能促進台美軍隊協調。
台北的國家政策基金會的安全分析師蘇紫雲指出,此次軍演提供評估中國軍力的難得機會,目前判斷共軍尚未具備全面進攻台灣的能力。軍演同時發揮警鐘作用,增強台灣內部對軍隊支持,並提升緊迫感,掀起提高國防預算的呼聲。
▲ 共軍實彈射擊軍演,5枚飛彈落入日本經濟海域。(圖/日本防衛省)
共軍演習也為台灣與鄰國友好鋪路,東京譴責中國5枚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為呼籲與日本進行安全對話的台灣官員帶來機會。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賴怡忠表示,「現在已經不是台日和台美兩個雙邊的討論,現在必須是台灣和美日同盟對話的以及溝通和聯繫的方式要趕快建立」。
賴怡忠指出,台灣應學習烏克蘭,不讓中國強行建立削弱台灣領土及自治的新現狀,認為蔡英文做法「審慎」,但可能有政治風險,因為部分台灣人希望看到更強力的行動。
最後,中國軍演可能促進台灣正推動的經濟多樣化努力。中國嚴格清零封控疫情,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而台灣公司已經開始重新評估中國經濟。儘管北京對台灣公司祭出的制裁避開電子製造商,台灣電子業近年已經考慮轉移生產地點,歐美也正努力將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產品帶回本國生產。
美國通過晶片法案,將有助台積電在美國擴大生產,其他台灣製造商則已將部分工廠遷至離客戶更近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印度及歐洲。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美國、歐洲帶來一個新的感受,就是local(本地)就要供應,不能只靠中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