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李鎮宇/綜合報導
心臟疾病其實可以提早發現、預防,知名YouTuber「77老大」日前邀請北醫心臟科的徐千彝醫師,共同整理出8項有關「心絞痛」的問題,並為大家一一解答。最後,徐醫師還分享了自己的臨床經驗,提醒大家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Q1:心絞痛是什麼?
A1:心絞痛是一種症狀,會有心臟胸悶的不適感,類似被石頭壓著的那種壓迫感,主要是因為血流供應和心肌需求的供需不平衡所引起,即所謂「心肌缺氧」。
Q2:為何會發生心絞痛?
A2:發生心絞痛的原因,可以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失調,以下7種人屬於後天失調者。
1.抽太多菸者(一天一包就算過量)
2.高血壓患者
3.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
4.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膽固醇太多會囤積在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和狹窄)
5.肥胖者(心臟病高危險族群)
6.有家族病史者(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
7.年長者
Q3:心絞痛的症狀有哪些?
A3:主要症狀有5項,分別是胸悶胸痛(活動、運動、飯後發生的都算)、呼吸困難(胸前壓迫感,像是被石頭壓住的感覺)、冒冷汗(交感神經亢奮後所發生)、噁心想吐以及焦慮不安。
此外,心絞痛還有穩定性與不穩定性之分,前者是活動時症狀加重,但在休息時症狀會得到緩解;後者則是症狀會持續一段時間。如果一個症狀持續20分鐘以上都沒有緩解,建議盡早就醫,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是心絞痛的常見症狀。(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Q4:心絞痛會有生命危險嗎?
A4:如果發生原因是血管阻塞導致更進一步的心肌阻塞,就有致命的風險。
Q5:心絞痛該做什麼檢查及如何治療?
A5:把握「先診斷再治療」的原則,初步檢查可透過查看心電圖,看出心臟是否有缺氧的情況。如果心電圖正常,便可做後續的檢查,包括心臟的超音波檢查、壓力測試的運動心電圖檢查、核子醫學的壓力掃描等。
至於治療方面,可先進行3D斷層掃描或是侵入式心導管檢查(又稱血管攝影),來查看血管的狹窄程度,如果有70%的管腔狹窄,也就是只剩30%的殘餘面積,就得做心導管手術,像是「氣球擴張」、「放入支架」。如果是30%-50%管腔狹窄的患者則只要靠「藥物控制」,這樣就能降低急性血栓發生的風險。
Q6:傳統、新機轉藥物的差異在哪?
A6:醫界將抗心臟病藥物統稱為抗狹心症用藥,主要分成傳統藥物與新轉機藥物。傳統藥物能降低心肌需求,將血壓、心跳放低放慢,讓心臟需求降低,使血流供應和心肌需求回到平衡,但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頭痛、心悸等等。
相較於傳統用藥,新機轉藥物是種離子通道的抑制劑,不太會造成掉血壓和降低心跳的狀況,它也有抗心律不整、抗心臟衰竭以及調理血糖的作用。
Q7:手術後需持續用藥嗎?
A7:即便做了血管再通治療,依舊有3到4成的患者無法完全緩解症狀,因此「藥物控制」對於日後的改善相當重要。
▲如果患者在治療後症狀仍未緩解,就必須服藥控制。(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Q8:如何預防心絞痛?
A8:預防心絞痛的方式有很多種,以下舉6種方法。
1.減肥:養成運動的習慣很重要。
2.注意血壓變化:定期量血壓,注意血壓的變化。
3.控制血糖、膽固醇以及三高:如果控制好的話,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會大幅降低。
4.飲食控制:少鹽、少油、少油炸,多吃蘇菜水果,多喝水。
5.戒菸:不僅能預防心絞痛,還可以防止勃起功能障礙。
6.該吃藥的人不要抗拒藥物:可以服用一些保養藥物,如果是已患病的人,不要排斥藥物控制。
最後徐醫師分享了自己的臨床經驗,例如之前遇過的一類病患,他們在做了心電檢查後,被發現有心肌缺氧的症狀,但照了心導管後卻沒有大條血管阻塞的問題,原因是他們的微血管發生病變,所以大條的血管才沒發現問題;還有碰到服用傳統藥物後不適的患者,因為他們原先就有較嚴重的心臟問題,所以不斷地出現症狀,需服用新機轉藥物才可獲得改善。
●影片已獲「77老大」授權引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