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商被重罰,壓力非常大。(圖/翻攝央視)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陝西榆林有一戶蔬菜攤商去年以20元人民幣(約90元新台幣)的價格賣出了5斤(約2.5公斤)的芹菜,沒想到後來抽檢不合格,遭重罰6.6萬元人民幣(約30萬元新台幣)。事件後來引起中國大陸國務院督查組的注意,調查後被認定處罰過當。
根據央視報導,該蔬菜攤商為一對夫妻共同經營,他們去年10月的某一天買進了7斤的芹菜,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提起了2斤進行抽樣檢查。一個月後,他們接到檢驗報告,指這批芹菜檢驗不合格。
菜攤商表示,市場監管部門說他們的芹菜不合格,要提供進貨的收據,但是收據走就丟了,找不到。涉案的7斤芹菜中,除2斤用於抽樣檢查,剩餘的5斤,夫婦倆已經以每斤4元價格售出。
處罰決定書認定,因涉案芹菜已售出,無購買者信息無法召回,攤商夫婦不能提供供貨方許可證明及票據,不能如實說明進貨來源,未履行進貨查驗義務,涉嫌經營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食品的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對其做出6.6萬元的處罰。
蔬菜攤商說,他們知道自己肯定有點錯誤,也接受處罰,但是不要一下子把人罰死,「你說我得賣多少噸芹菜,才能掙回來那六萬幾。」
事件引起了大陸國務院督查組的關注,督察員指出,「你說這幾十塊錢的一個案值,罰他幾萬塊錢,過罰相當不相當?」
對於督察組的質疑,榆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延艷東坦言,今天討論芹菜這個案值,確實還是有點問題,「一般一個經營者,一年他的銷售額能有多少,你罰6萬多塊錢,在處罰上有點過罰不當。」
事實上,榆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做,查閱2021年以來食品類行政處罰台帳可以發現,針對小微市場主體的50多起處罰中,罰款超過5萬元的就有21起,而且案值只有幾十或幾百元。
榆林市市場監管負責人表示,將更多通過責令、改正、批評、教育等措施,督促小微主體合規經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