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圖/記者林敬旻攝)
● 唐鳳、楊倩蓉/數位發展部長、資深媒體人
學習不該只強調有用,應發自內心興趣
劇變的世界下,人類面對愈來愈多的未知,愈來愈沒有標準答案,個人的一技之長已經不足以應付劇變的時代,更何況,社會運作很多的功能都可以交給機器時,如果人類還在學習機器可以取代的事情,很容易在學習上產生挫折感。因為看起來學了有用的知識,但是一年之後,這個有用的知識很快就被新的科技工具所取代,甚至導致這個行業因此消失,而花了這麼久的時間學習一種知識,出了校門之後,就被廢棄了,大大衝擊了學生的學習心態。
這也是為什麼唐鳳會說:「我們要培養小孩,成為無用之人。」她所指的「無用」正是不要過早就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自己。不要「物化」學習者;人,不是物,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工具去學習技能。
她舉例莊子《逍遙遊》裡的一段對話說明,大意是惠施對莊子說,有一棵樗樹長了很多樹瘤,樹枝也扭曲不平,以至於就算生長在路邊,也不被木匠青睞,因為完全不符合做為材料的標準。莊子聽了,告訴惠施,與其擔心這棵大樹無用,還不如將它種在空曠地方,讓人可以在這棵大樹底下納涼休息,逍遙得很。雖然這棵樹無法拿來當做材料,但是它也因此不會被砍伐,這不是很好嗎?
唐鳳解釋,莊子舉了很多例子告訴大家,很多東西並不是為了有用而存在,以這棵樗樹來說,表面看起來,它是無用的大樹,因為它無法成為材料,但正因為無用,所以不被工匠所砍伐,也因此得以照自己的方式存在,成長為大樹,讓許多人在樹底下乘涼,得到休息與舒心,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用途嗎?
▲唐鳳認為,無論是學生或工作者在學習上都有「撞牆」的感覺,因為今天好不容易培養了「一技之長」,明天可能就被更有效率的機器人取代。(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回過頭來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現在的年輕學子在學習上會受挫?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學習上太強調「有用」這件事。「有用」有什麼不好?過去,傳統社會裡,「有用」很好,因為人們學了有用的一技之長,可以用在社會需要上,從此安身立命過一生。然而,科技時代,「有用」這件事,卻愈來愈值得商榷。這是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傳統人力做的事情,愈來愈容易被科技工具所取代。
就像莊子所說,人對於物的要求,就是有用,所以如果手上有一把槌子,當槌子壞了,大家會說:「它沒有用了。」因為人賦予它的功用就是槌子,當它失去被賦予的功能,就會被稱為「一把沒用的槌子」。又或者我們把機器賦予計算機的功能,當它被賦予特定用途時,就不會認為這台機器具備通用的功能,而是只具備特定功能而已,如果我們用這種定義機器或槌子的方式去定義一個人時,就是在「物化」他們。
當人被物化時,很容易被侷限在某一個功能裡,一旦這個功能被時代淘汰或是被自動化取代,就容易產生挫敗感,因為這些學習是由外面強加的,不是由內產生學習的興趣。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愈來愈多的人,無論是學生或工作者,在學習上都有「撞牆」的感覺,因為今天好不容易培養了「一技之長」,明天可能就被更有效率的機器人取代。
▲唐鳳口述,楊倩蓉撰寫,《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天下文化出版。(圖/天下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唐鳳的破框思考力」。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