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生中心邀民眾擔任公民科學家,協助記錄動植物資料。(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2000年起建置「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開放資料庫,22年來共累積1700萬筆的生物分布資料,資料覆蓋的陸域面積從35%成長到78%,幾乎遍佈全台,而剩下未曾記錄過生物分布的地區,仍有2%是一般民眾可達區域,特生中心呼籲民眾用手機記錄物種,協助提高覆蓋率。
特生中心今(5日)舉行「臺灣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成長與空缺」記者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柯智仁指出,經過22年的資料累積,在政府、學術單位、民間組織與個人的協助下,資料累積成長2倍以上,目前僅剩約20%左右的陸域面積,沒有任何生物資料,多集中在花東縱谷、中央山脈等,希望有更多民眾協助探索尚未有資料建置的「秘境」。
▲特生中心今公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成果。(圖/記者楊惠琪攝)
柯智仁說,不同類群的生物資料有極大的紀錄數量差異,像是民眾比較容易發現、喜愛觀察的陸域脊椎動物,如鳥類與哺乳類等,就佔了整體資料71%,但比較不容易觀察與記錄的水域生物,如魚類與水棲昆蟲等,僅佔整體資料的5%。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目前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覆蓋率近8成,在亞洲國家僅次於印度,這歸功臺灣網路覆蓋率、智慧型手機普遍,讓每個人都可以化身公民科學家,協助記錄生態物種。他也呼籲更多山友響應資料庫的建置,爬山攻頂之餘,別忘了欣賞沿途的多元物種,只要「觀察、拍照、上傳」三步驟就可輕易完成資料蒐集工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