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近日投書外媒深入分析台海情勢。(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呂晏慈/台北報導
第77屆聯合國大會落幕,今年台海安全議題成為聯大總辯論各國關注焦點,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及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均表態支持台灣防衛立場,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近日投書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印太區域與全球國際社群都是台海和平穩定議題的利害關係人,中國戰略擴張逐漸碰觸到歐美與印泰諸國的核心利益,而台灣因為地緣戰略位置、半導體產業,引發國際社會共同關切。他也說,期待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那些片面改變區域情勢的擴張行為。
洪奇昌近日以「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共同利益」為題投書外媒表示,今年9月份第77屆聯合國大會總辯論,台海安全議題成為國際焦點,西方的美、英、歐盟,還有俄羅斯,以及亞洲的日本、菲律賓及新加坡等國領袖,在聯大會場或場外分別就台海情勢表達關注,台海議題的「國際化」是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文》後,國際政治格局轉折的一個關鍵指標。
洪奇昌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對台海情勢的關注與表態不僅是為了保衛台灣,更是因為中國戰略擴張所可能引發的區域安全風險;這不只是美中戰略安全問題,更不是台海兩岸的政治問題,在台海和平穩定的議題上,印太區域與全球國際社群都是利害關係人。
洪奇昌舉例,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9月23日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出席美國智庫亞洲協會並在演說中認為美中「最終的焦點是台灣海峽,這是北京最紅的紅線」;韓國總統尹錫悅則在演說中關切台海情勢對朝鮮半島的影響,直指「台海周邊若發生軍事衝突,朝鮮挑釁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也都在聯大會議期間表達「支持台海和平穩定」並「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的態度。
洪奇昌表示,從各國領袖在聯大期間的表述可發現,不只亞洲國家,連歐洲國家都正視到台海衝突風險持續升高,並認為台海若爆發衝突,勢將對自身國家利益與安全產生衝擊。他分析,過去5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了國際政治與軍事實力發展,綜合實力的發展又促進中國民族自信心的崛起,並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代達到高峰,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模式」的向外輸出,中國戰略擴張的目標與手段,逐漸碰觸到歐美與印太諸國的核心利益。
洪奇昌進一步指出,在印太區域,由於中國建軍、強軍的發展規劃,首先著眼於拒止美軍介入西太平洋安全情勢的能力與意願,進一步則是強化解放軍對東海、台海與南中國海區域的影響力,加上中國在諸多國際組織中佔有主導地位等因素,中國對印太主權爭議區域聲索力度、造成「既成事實」的力度,皆益加提升。
另一方面,洪奇昌說,在全球範圍,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模式與西方自由民主價值之間的差異發展路線,益發突出,美中兩國在經濟領域、資信通訊與軍工產業領域、印太區域安全領域,以及國際政經秩序主導權的競爭與對抗,更是觸及兩大強權的戰略目標與核心利益。因而自2017年11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開啟美中關係第二次轉向,隨後,越來越多國家放棄以「接觸帶動轉型」的中國政策方針,取而代之的是抑制中國崛起、抑制中國模式向外擴散的聯盟與圍堵。
對於台灣的角色,洪奇昌表示,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台灣的角色和台海安全情勢再次被突出,被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台灣的地緣戰略位置,向北涉及東北亞國家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向南則涉及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區域的現況和平,台海安全情勢牽動印太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諸如主權、資源、貿易生命線等國家核心利益;第二,冠病疫情凸顯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台海若爆發軍事衝突,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恐將斷鏈,各國經濟民生都將受衝擊。為此,「維護台灣海峽及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及「協助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等目的,成為美國維護它的核心利益的關鍵戰略佈局,更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關切。台海安全議題的「國際化」,可謂國際對中國大陸戰略態度轉變下的必然效應。
洪奇昌並指,大國競爭,小國很難自外。他以今年2月28日新加坡外長維文向國會發表俄烏戰爭情勢與影響所做的報告為例,維文當時表示:「小國很容易捲入大國的地緣政治遊戲之中,小國須避免成為被犧牲的棋子、屬國或被另一方利用。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致力同鄰國和大國維持良好關係。出現任何情況時,我國會根據清楚闡明、一貫維持、符合長期國家利益的原則進行評估並採取行動。我國不選邊站,而是維護原則」,然而他更認為,「不過,不時也會出現我們必須基於原則對一個或多個大國採取立場的情況,就好比現在。」
洪奇昌表示,「我們共同期待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但若關鍵時刻到來,我們期待國際社會上共用自由民主價值以及享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能夠明確表達立場,共同應對那些片面改變區域情勢的擴張行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