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金融危機不致發生 原因曝光

2022年10月11日 07:37

文/中央社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3位讓人們更理解銀行作用的學者,得主戴蒙德表示,獲獎當下自己正在熟睡。他還說,經歷2000年代經濟崩盤和監管改善,現在金融體系不若以前脆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以他分析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學術專長,協助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美國經濟重新振作,與美國學者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同獲獎。

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表示,3人的研究顯示「為何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柏南奇等人在1980年代初期的發現,為相關研究奠定基礎,他們的分析在規範金融市場和因應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柏南奇(Ben Bernanke)。(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柏南奇(Ben Bernanke)。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成員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金融危機和蕭條,是發生在經濟上最糟糕的情況。這些事情可能一再發生。我們需要了解背後的機制,以及應該如何應對,而今年的獲獎者提供這些知識。」

68歲的柏南奇目前擔任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他曾分析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此乃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除此之外,他還說明了銀行擠兌如何成為導致大蕭條加劇及長期持續的決定性因素,以及銀行倒閉如何導致經濟危機擴大。

在柏南奇的研究之前,經濟學家認為銀行倒閉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而非起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

68歲的戴蒙德目前任教芝加哥大學;67歲的迪布維格任教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兩人的研究顯示,政府為存款提供擔保,可以防止金融危機的螺旋式下降。

1983年,兩人合著「銀行擠兌、存款保險與流動性」(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暫譯),當中說明了銀行擠兌的危害。

戴蒙德10日上午在得知獲獎後表示,諾貝爾獎是一個驚喜,「我睡得很沉,然後突然從我的手機傳來」諾貝爾委員會的好消息。

談及由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俄國入侵烏克蘭帶來的全球經濟動盪,戴蒙德表示,經歷2000年代經濟崩盤,以及監管機構的改進,現在的金融體系比起以前「沒有那麼脆弱」。

他表示,「問題在於,這些對擠兌的恐懼、混亂和危機可能會出現在金融部門的任何地方,不一定是商業銀行」。

當2008年金融體系陷入恐慌時,3人的研究在現實世界派上用場。

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奇與美國財政部聯手,替大銀行提供支持,紓解信貸市場資金短缺壓力,維持經濟的命脈。

他將短期基準利率降至零,指導聯準會購買公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並制定前所未有的貸款計畫。這些措施讓投資者冷靜下來,並穩住大銀行。

聯準會還將長期利率降至歷史新低,引發對柏南奇的猛烈抨擊,尤其是來自2012年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批評,他們認為聯準會正在傷害美元價值,並冒著引發通貨膨脹的風險。

聯準會在柏南奇時代的行動,把央行的權威擴張至前所未有的領域。儘管這些措施無法阻止美國陷入1930年以來時間最長,也最痛苦的經濟衰退,但事後看來,這些行動確實拯救銀行體系,避免了另一次經濟蕭條。

而柏南奇領導的聯準會,開創了央行應對經濟動盪必須快而狠的先例。

法新社報導,提及當年美國政府選擇不救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最後在2008年9月聲請破產保護,引發金融市場動盪。戴蒙表示,「應該找一個更通融、沒那麼不穩定,更另闢蹊徑的方式,來解決雷曼兄弟的問題」。

他強調,當然許多人都在質疑,監管機構能合法提供哪些幫助,「如果當初他們找到辦法,我想這個世界就不會如同實際情況一般深陷危機」。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