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一名乳癌病友(化名小貝)去年接種COVID-19疫苗後,發現左側乳房有2.2公分腫塊,就醫檢查發現是乳癌最惡殺手「三陰性乳癌」,住院一年接受治療後,現在已從醫院畢業,積極展開新人生。不過回想到住院帶給媽媽煩惱,她也哽咽表示很對不起媽媽,「沒想到自己會把身體顧成這樣」。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侯明鋒(右)、陳芳銘(左)鼓勵乳癌病友勇敢治療面對新人生。(圖/記者許宥孺攝)
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適逢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社團法人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舉辦記者會,介紹三陰性乳癌家族中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以及目前的醫療進展,鼓勵三陰性乳癌病友不要誤信坊間錯誤資訊,相信專業,勇敢面對治療迎新生。
收治病例的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表示,43歲的小貝是學校老師,自從去年打了疫苗預防新冠後,特別注意身體健康,結果意外發現乳房有腫塊,且腋下淋巴腫大,她就醫切片檢查,確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事後她上網查詢「三陰性乳癌」存活率,結果越看心越慌,當下就傻眼了:「蛤?只能活五年嗎?感覺未來很渺茫」。
▲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圖/記者許宥孺攝)
陳芳銘說,小貝老師平日教學認真、受到小朋友喜歡,被告知罹癌後,猶如晴天霹靂,她當時在診間哭訴,自己還年輕,對人生有很多規畫。不過他很佩服小貝,很快就戰勝心裡的恐懼,向學校請假,並在43歲生日當天住進病房,克服化療掉髮、噁心不適等副作用,開刀後身體也沒有出現癌細胞,目前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出院後也很快地回到學校上課,師生更是送上生日蛋糕,慶祝她「重生」。
抗癌一年的路程很辛苦,小貝也透過影片感謝無私奉獻的媽媽,她哽咽表示:「我一直對媽媽…沒想到自己會把身體顧成這樣,現在媽媽還是常常會打電話來問,有沒有照時間吃飯睡覺,我其實很對不起媽媽,媽媽一直無條件支持我,可以用什麼藥或吃什麼東西,只要我吃得下,或是怎麼樣能讓我心情輕鬆一點,她都會去幫忙。」
▲乳癌治療權威、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圖/記者許宥孺攝)
乳癌治療權威、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表示,受到年紀老化、肥胖、經期等因素,台灣乳癌發生率近32年成長逾4倍,根據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約新增1萬5簽名乳癌患者,其中三陰性乳癌佔10-15%。
「過去聽到三陰性乳癌,就像聽到夢魘一樣。」侯明鋒解釋,三陰性乳癌比一般乳癌存活率還要低20%以上,對於這群患者,過去手術前後都是採化學藥物治療,但傳統治療較易復發,有3成病友可能於5年內復發,但最近發現免疫治療能有助減少復發風險。侯明鋒提醒,年輕女性若不幸罹乳癌,預後效果差,更需要積極治療,至於要採檢哪種治療,就根據病理檢驗結果做決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