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區供銷社便民服務中心。(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中共二十大後,地方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的資訊陸續傳出,其中,湖北自2015年至今,已從696個增加至2021年底的1373個。由於基層供銷社曾為大陸解放初期「計劃經濟」下的產物,也讓不少民眾憂心是否要藉此回到過去「領糧票、油票」時代。對此,大陸不少官方媒體撰文分析澄清,解決民眾心理疑慮。
▲宜昌博物館內收藏的湖北省糧票。(圖/CFP)
《財聯社》報導,在楊奶奶的記憶裡,與供銷合作社相關的回憶是一疊又一疊的糧票、布票。「當時物資緊張,集體給每家每戶按人頭髮一定數量的布票、糧票,糧票上寫著半斤、一斤的重量。」楊奶奶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作為農村唯一商品供應部門,一般開在集鎮上,賣有百貨、食品、五金、農用物資等。
報導稱,供銷社一直存在,其歷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歷經多年變革後,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銷社。在市場經濟的當下,供銷社基層社除了發揮最開始的保障農村地區物資供應、穩定物價外,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托管等功能的綜合中心。
湖北襄陽供銷社辦公室主任馬通指出,在建設初期,供銷社統購統銷,統計需求然後計劃生產,「在國家經濟發展起來、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後,計劃經濟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即便歷經種種轉化和變革,供銷社也是一直存在。」
▲西安民眾在觀光區開設的復古供銷社小店。(圖/CFP)
馬通表示,供銷社原本的四大體系承擔著農資、日用百貨、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的回收和銷售的職能,「鄉下常見的廢品回收站、農產品收購點大多和我們供銷社有關,即便是一些個體戶也有的會掛著我們的牌子,由我們為他們宣傳的同時也做出一些監管。」
馬通認為,現今的供銷社不僅商品較多,形式和銷售渠道也變多,甚至還採取線上、線下結合,除了自己做電商助農銷售,各地供銷社大多會與相關部門合作,對當地有需要的居民進行電商培訓,讓農民學會自己做電商。
對於民眾憂心的「統購統銷」及「民生物資壟斷」情況,馬通強調,雖然在價格上目前沒有統一的平台支撐,但未來一定會有,同時,增加的基層社也僅是基層的門店,「眾多同類商超不會因多一家就被擠壓,即使形成一定的競爭,也會是利於各大企業自身發展和消費者消費的良性競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