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上網」參與公共事務「變酸民」 學者憂「鍵盤行動主義」

▲黃昆輝基金會今舉行「2022教育政策國際研討會」。(圖/記者楊惠琪攝)

▲與會學者憂心多數學生透過網路參與公共事務,將影響公民教育推動。(圖/記者楊惠琪攝)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學生習慣透過網路看新聞,並在網路社群貼文表達看法,比例是國際排名第一。但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今(6日)指出,台灣學生針對不熟悉領域的議題,只做直覺式、反應式回應,淪為網路上的酸民,並非直接參與公共事務,已成為推動公民教育的一大阻礙。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6日)舉辦「新世代‧新教育—社會變遷中的人才培育」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與會,包括香港教育大學教授甘國臻(KerryJ.Kennedy)、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劉美慧、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前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等人,針對「新世代的民主素養與公民教育」進行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美慧指出,依據2016年國際公民與公民資質調查研究(ICCS)的調查顯示,台灣學生「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及「在網路或社群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注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比例是國際排名第一,這可能與台灣學生使用網路的方便性有關,也彰顯台灣民主與公民教育的特色。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甘國臻也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現在的公民參與多為「鍵盤行動主義」,民眾雖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卻只是在電腦前動動手,並非實際參與,恐影響參與成效,反而讓民主受到威脅。他建議,校園可建立「民主課堂」,鼓勵學生上課踴躍提問,並透過彼此辯論、討論,培養公民參與。

林從一表示,台灣的大學生關心政治、民主,已經是世界名列前茅,但在網路上,經常淪為酸民,因為媒體訊息過度,學生往往只會直覺式、反應式回應,無法形成自己的看法。

林從一建議,大學教育應該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知識公民」,依自身特質建立自己的學習主軸,對於熟悉的公眾事務,給予有深度、有看法的建言;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則尊重那個領域的專家,多多聆聽。

劉美慧也說,台灣的公民教育仍以「認知」為主,也就是台灣學生很會考試,但公民參與仍低於國際平均值,不管校內、校外參與都低於國際。她提出5項新世代公民教育政策,包含制訂公民教育政策應掌握未來趨勢、精進新世代的學校公民教育策略、新世代民主素養宜再概念化、建立系統化的公民政策發展階段和評估機制,連結及整合學校外的官方部門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