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Langar),數百名參加者不分種族、宗教、性別、地位與國籍,輪流席地而坐,享用免費的聖餐。(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下同)
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
一場跨宗教的文化盛宴!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聯合印度國際文化交流單位,11月6日在生命和平多元空間舉辦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Langar),數百名參加者不分種族、宗教、性別、地位與國籍,輪流席地而坐,享用免費的聖餐,實踐錫克教義講求的「平等」,更突顯博物館尊重、包容、博愛的創館理念。
世界宗教博物館是跨宗教交流平台,11月9日世界宗教和諧日,適逢創館21周年,規劃國際、跨宗教系列活動,包括:2日回佛20論壇,6日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11日第七屆和平詩歌大滿貫,中旬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受邀以利亞跨信仰會議。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卡莫•庫拉那(Kamal Khurana)與妻子跟大家一起席地用餐。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國際事務副主任陳瑞琳表示,錫克教在全球擁有2500萬信徒,是世界第6大宗教。教徒每年11月為慶祝錫克教創教大師那納克(Guru Nanaka Dev Jl)誕辰,會舉行盛大的古普拉卜(Gurpurab)慶典,藉此宣揚錫克教奉獻精神的重要性。
陳瑞琳說,「慈善廚房」是錫克教實踐平等及博愛的一種方式,這個傳統已經有550年以上的歷史,不分宗教、種姓、性別、地位與國籍,平等的提供免費素食供大家享用,人們會整齊坐在地板上一起用餐,對錫克教徒來說,服務(Sewa)是一種榮譽,從廚房到外場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志工服務,分梯輪流用完餐後,多會留下來幫忙,或協助分菜、接待、整理環境等,實踐無私奉獻的教義。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卡莫•庫拉那打飯給天主教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林之鼎神父。
陳瑞琳解釋,錫克教徒相信造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不因世俗看法改變身體的任何部位,蓄髮及蓄鬍不但是為了敬神,也成為教徒的信念及身分表徵。她說,為保持頭髮的乾淨與整齊,男性教徒強制包頭巾,女性包頭或覆蓋頭巾皆可,沒有強制。頭巾形式、顏色、大小不拘,有忠誠、正義、尊嚴、勇氣和純潔的象徵寓意。
▲錫克教包頭巾文化體驗,相當受到歡迎。
【更多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