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中山站改造亮相!詢問處、指標優化 減緩旅客拍打玻璃求助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下同)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台北捷運公司合作展開「台北捷運再設計」,以捷運中山站為示範點,不久前曝光售票區域改造情形,如今再公開更多優化成果!包括詢問處過去被兩大圓柱包夾,還有過多的公告張貼導致資訊混亂,常有旅客拍打玻璃求助,如今調整後,除了資訊更簡明,也改善站務員仰頭監控等問題。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捷運中山站不久前曝光售票區域改造情形。(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次計畫啟動前,召集了顧問、專家共同場勘,透過討論聚焦共識和課題後,展開場域觀察、訪談中山站的服務人員,包含站務員、清潔人員及保全等。同時調閱中山站近5年的旅客意見單(106-110年,共1697筆資料),做綜整的課題整理。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前:詢問處被兩大圓柱包夾,不易顯現出來。

其中「詢問處」原先受到車站結構的兩大圓柱包夾,同時玻璃上過多的公告張貼,導致自明性不足,經常有旅客拍打玻璃尋求協助。而隨著經年累月服務與設施增加,內部空間也不堪負荷,設備還向外延伸置於鐵櫃,或放置地面上。

詢問處內部的工作環境,也是急需優化的課題,包括站務人員常需「仰頭」監控CCTV,還有過多的燈光反射造成視覺疲勞、檯面及桌面尺度不利互動,導致站務員經常要彎腰,而前來的旅客必須傾身。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前:詢問處內部有大量的反射、過多的張貼、置於高處的CCTV等,工作環境對站務員不友善。

此外中山站作為紅、綠兩線交會站,在主動線上經常有人潮穿梭,顧問及設計團隊討論後一致認為,主動線交會點上應設置指標,指引進出閘門的旅客。而在站務人員訪談和旅客意見單也指出,中山地下街的方向不容易判別(往雙連 /往台北車站),常常要仰賴站務員指引。

沿著主動線,還有各項設施林立,如垃圾桶、傘架、DM架、充電桌、公告架、不同尺寸的廣告版面等等,十分眼花撩亂,如何提供系統且整體性的服務也是一大課題。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前:日益增加的服務與設施,讓詢問處空間不堪負荷,設備向外延伸置於鐵櫃。

因應中山站帶狀的服務動線,團隊提出將捷運提供的機能服務「收納在盒子裡」的概念,以詢問處為中心,左右延伸各項服務,整合逐年增加的服務及設施,並以單元模組便於擴充、應用。透過盒狀系統把柱體串連,把零星的空間整併為儲藏空間,解決詢問處收納不足問題。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前:主動線上的關鍵決策點原為廣告。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前:沿著主動線設置有多種公告、廣告,資訊凌亂。

具體優化改造重點如下:

一、將原受兩圓柱包夾的詢問處退後2米、並由八角改為四角拓寬其面積並以發光均勻的平板燈減少反射情形也增加自明性;針對站務員工作環境及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也透過調整人因尺寸來友善工作環境及旅客服務。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後:詢問處退縮2米、增加走道及內部空間面積,並以發光的盒體增加自明性。

二、透過盒狀的系統,串連多個圓柱體,將多種服務如公告架、垃圾桶、DM架、滅火器等,整合至「盒狀系統」中;同時設置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也在閘門左右側,設置電子看板來輪播重要公告,整併原先張貼於詢問處玻璃上的公告。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優化後:盒狀系統串連多個圓柱體,將多項服務整併其中。

三、交會處的廣告改設置為總指標;同時部分懸吊式方向性指標,也依據旅客的決策點,進行移設,並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的指引,讓旅客在出站時能快速掌握方向。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調整後的詢問處,下降監控螢幕高度,改善站務員仰頭監控、彎腰跟旅客互動等問題。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打造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關鍵決策點」改為設置總指標,提供旅客清楚的資訊。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懸吊式指標,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指引。

四、為使「人本思維」具體導入到設計規劃中,製作了1:1的詢問處空間打樣,還有1:1的機台模型,邀請各關係人到場討論、驗證,包含負責營運的站長、機台設備維運管理的工務處、通用設計顧問、輪椅受測者等,透過真實的模擬,實際探討站務員的使用行為、機台設備的配置情形以及檯面深度等。除了讓行動不便的旅客能有好的服務體驗,也調整站務員的工作環境,讓長時間在詢問處服務的站務員,擁有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捷運中山站再設計,優化成果公開。(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調整檯面高度及深度,也在下方增加扶手,便於站務人員與旅客(輪椅使用者)互動。

台灣設計研究院提到,公共服務設計是漸進式的過程,涉及眾多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共創、需求探討,從中找到各限制條件下的最大公約數。面對複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更多跨領域知識、經驗和技能的投入,並且階段性產出及驗證測試,這些都是設計導入公共服務的重要過程。

▲▼捷運中山站優化後,DM架整併於空間系統中。(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運中山站優化後,DM架整併於空間系統中。(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計畫在資源及各限制條件下,以詢問處為中心的十字帶為主要優化示範核心,第一階段的優化項目將是一個開端,未來將持續階段性的優化,透過示範性實驗,期待將「使用者為中心」的思想及系統整合的觀點,導入到捷運體系,提供大眾更舒適便捷的體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