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上訴》將在劇場打造「虛擬法庭」,讓觀眾成為「國民法官」,演繹陳欽生、楊碧川兩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親身經歷故事。(圖/兩廳院提供,下同)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兩廳院將在劇場打造「虛擬法庭」,讓觀眾成為「國民法官」投票評議!今年秋天藝術節作品《非常上訴》將以「轉型正義」開啟對話,讓陳欽生、楊碧川兩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親身經歷故事搬上台,70年代的非法審判將重新上訴,讓觀眾參與歷史、決定戲劇結局。
▲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左)也將特別演出。
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以呼應社會議題脈動為主軸,希望透過劇場獨有的體驗,帶領觀眾進而思考、辯證不同聲音與面向。此次《非常上訴》節目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狂想劇場製作,以「轉型正義」開啟對話,透過陳欽生與楊碧川兩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以代理人作為中介,打造虛擬法庭,進行法、檢、律師三方辯論,更邀請觀眾成為「國民法官」投票評議。
▲政治受難者楊碧川也將特別演出。
這齣戲發生在座落於中正紀念堂一旁的國家兩廳院,曾經是具有政治權力象徵的場地,是否也嘗試拆解威權結構、讓對話發生?導演廖俊凱表示,當初做這齣劇的目的,並不是很自大地想為兩位前輩平反,而是想透過法庭的形式,討論不法國家時期的國家暴力,讓它在劇場裡透過言說身體現形。
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日前更現身排練現場,向兩位前輩致意,鄭麗君分享,就讀臺大學哲學系時,楊碧川曾受邀到系上授課,影響當時的學生很多,自己也意識到對臺灣當時正在發生的政治狀況了解太少,受到很深的感悟與啟發。
▲觀眾在這齣戲也將搶先體驗2023年上路的「國民法官」。(圖/兩廳院)
而臺灣《國民法官法》將於明(2023)年正式施行,凡年滿23歲之公民皆有可能被抽選成為法官,在法庭上與職業法官共同審判重大刑事案件。本劇將以虛擬法庭的表現形式,反思探討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法,是否具有正當性。
關於虛擬法庭設計緣由,編劇沈琬婷表示,我們試著用戲劇的方式轉化複雜的議題,也認為轉型正義並非創作者可以定論,它其實更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因此邀請觀眾在中場休息時間作為「國民法官」參與評議,期盼引領觀眾看見1970年代被噤聲的歷史,以及當年非法審判後兩位政治受難者的境遇後,透過選票進行理性的思辨與討論;同時呼應明年開始實施的《國民法官法》,讓國民搶先體驗。
▲陳欽生感嘆,一直都很希望能夠透過司法的方式還給自己清白。
陳欽生與楊碧川曾是綠島「流麻溝十五號」同房獄友,同樣出生於1949年,不約而同在年少時期成為意圖顛覆國家政權的政治犯,被軍法判刑12年。而1970年代的非法審判,如今將在劇場裡以虛擬的法庭重啟非常上訴。
陳欽生感嘆,「一直都很希望能夠透過司法的方式還我清白,希望觀眾知道我的故事以後,能夠連結到現在在臺灣享受的自由民主,多麼得來不易。」楊碧川則回憶,「其實我一直都不是很想提起這些事情,但更覺得歷史不應該被忘記,其實政治犯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我們的付出能換來更多人的幸福。」
▲《非常上訴》將在劇場打造「虛擬法庭」,讓觀眾成為「國民法官」共同創造不同結局。(圖/兩廳院)
《非常上訴》將於11月11日至11月13日在國家戲劇院登台,觀眾走入劇場也能感受突破現實的限制,共同創造歷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