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航港局舉辦「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展覽,台灣第一代燈塔守現身。(圖/記者李姿慧攝)
記者李姿慧/台北報導
全台有36座燈塔為討海人點亮回家的路,背後有群一生懸命、忍受孤寂的燈塔守,交通部航港局舉辦「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展覽,台灣第一代燈塔守諸從光已滿百歲,人生有40年歲月守護著燈塔那盞光,一輩子以燈塔人為榮,回想起漂流的孤寂歲月,他說「當時最想要一台收音機」。
交通部航港局即起至11月27日在台北市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展覽,訴說那些在燈塔守、家族的故事,燈塔守需忍受在孤立的環境工作,並時常配合輪調更換工作地點,展覽彙集燈塔人與家人的口述歷史,拍攝10組燈塔人故事影片,重現過去燈塔人的人文故事,讓燈塔不只是觀光打卡點。
台灣第一代的燈塔守諸從光也現身展覽現場,今年已100歲的諸從光出生上海,抗戰勝利後,曾在上海受訓過,26歲那年被中國海關自上海派到台灣,和他一起來台的燈塔主任管理員共8人,被戲稱「八仙過海」,是台灣第一代燈塔守,卻沒想到之後因兩岸分治,諸從光阻絕了回鄉之路,注定一生漂流,駐守燈塔40年,諸從光經歷喪妻、再娶,家人也跟著他輪調10多處燈塔四處漂流。
▲台灣第一代燈塔守諸從光已滿百歲,人生有40年歲月守護著燈塔那盞光。(圖/記者李姿慧攝)
已經100歲的諸從光依舊健朗,回想起燈塔人那段歲月,他說,在民國30到50年代,物資條件和環境惡劣,燈塔沒有電氣化,完全都是人工,刻苦難勞就是燈塔人的精神,燃燒自己、犧牲自己,從日落而做,日出而息,無時無刻都顧著那盞煤油燈,如今看到燈塔光的亮麗,跟之前大不相同,他以身為燈塔人為榮。
諸從光說,燈塔人最辛苦的地方就是要忍受孤苦寂寞,早期信也不通,連電話、收音機都沒有,最長曾經半年多沒見過家人,除同事外,也沒遇過外人,想家人時也僅能靠想念,期待休假來臨,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理髮,因為在燈塔常常好幾個月都沒剪過頭髮。
早期燈塔沒有電也沒有冰箱,補給船常常因海象無法如期抵達,諸從光說,斷炊是常有的事,因此他們會種些菜、養雞、囤些罐頭,如果沒有食物了,靠海就吃海,拔海菜、抓螺和釣魚。
▲台灣第一代燈塔守諸從光已滿百歲,人生有40年歲月守護著燈塔那盞光。(圖/記者李姿慧攝)
諸從光說,在島上很寂寞,同事間會聊聊天排解,甚麼事情都要靠自己,修理、維護設備、縫衣服、理髮等等,燈塔人要甚麼都會,在那段日子裡,他最想要一台收音機。
走過漂流的40年,諸從光說,當時覺得很辛苦,但現在想起覺得幸運,在那麼美的地方,沒有空污,也沒有噪音,靜靜的,每天看日出日落,如今退休看到燈塔變得亮麗,甚至成為觀光景點,讓他很高興,他一輩子都以燈塔人為榮。
駐守超過20座燈塔的黃清榮今年94歲,在海關服務47年,17歲那一年,抗戰結束,黃清榮謊稱他已成年,考進廈門海關受訓,開始了他燈塔人的一生,戰爭讓他歷經受困孤島,最後終於順利來到台灣,燈塔就成了黃清榮的家,退休後意外跌倒受傷,讓黃清榮失去表達能力,他的女兒黃蘭麗受訪時表示,她的父親一輩子熱愛著燈塔,他的心裡住著90年前的小男孩。
▲駐守超過20座燈塔的黃清榮熱愛燈塔,今年已94歲。(圖/記者李姿慧攝)
黃蘭麗說,燈塔人通常沒有外面的朋友,很孤獨的生活在那個島上,而燈塔人的孩子也是一樣,她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她生活只有爸爸、媽媽、姐姐和弟弟,沒有其他朋友,甚至她沒有跟外面的人講過話,燈塔人通常很安靜,但並不表示他們不理解。
黃清榮一退休就遇上兩次肝癌需動手術,黃蘭麗說,她父親生活簡單健康,醫生推論是黃麴毒素導致,回想起父親的行李和宿舍,常有發霉花生、結毛的米,因為燈塔人不知道何時有船期和採買。
▲燈塔守黃清榮的女兒黃蘭麗小學一年級前沒跟外人說過話,道盡燈塔人的孤寂。(圖/記者李姿慧攝)
不過黃蘭麗說,她父親對燈塔一輩子的熱誠和熱愛,很難找到適切形容詞,一個能讓她父親鍾愛一輩子的工作,有其理想和貢獻,生活在燈塔的人很孤獨,得自立自主,在這樣過程中,不管是燈塔守或燈塔人家屬,生活歷程有別人不了解的狀況,酸甜苦辣只有燈塔人知道,如今燈塔回到航港局管理,並展現新的面貌,令燈塔人家庭感到開心和欣慰。
航港局即起至27日舉辦「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展覽,除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視聽室每日輪播10組燈塔人影片外,另設有展間介紹10組燈塔人的故事、燈塔知識、各燈塔風情照,並特別設有VR實境,讓觀展的民眾可以體驗到燈塔守在孤島、海角的燈塔上的感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