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對台的衝擊 專家:台自給率僅3成恐危及糧食安全

2022年11月22日 15:08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圖/路透)

▲從COP27峰會觀察與台灣需關注之處,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應評估全球各地的氣候危機與衝擊對台灣造成衝擊的風險。(圖/路透)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在爭議中落幕的COP27,有何成果與遺憾?原本預定在11月18日結束13天的大會,卻因談探陷入僵局,在最後幾個小時宣布延後一天閉幕。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觀察,今年度的COP27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延會一天後,達成有關「損失與損害」的協議。

以下,為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蕭代基對峰會的觀察與台灣需關注之處:

經過開發中國家10多年的強烈要求,已開發國家終於同意設置一個「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也就是一個有關氣候變遷調適專案的國際援助計畫,用於幫助氣候風險最高的低度開發國家,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如極端氣候造成的水災、旱災與風災)之損失與損害,包括防災、救災與災後重建。但是還有一些爭議未能達成共識,將由一個過渡委員會(transitional committee)提出這些爭議的建議案,供明年COP28討論協商決定。

對台灣而言,在過去數十年的高速工業發展與經濟成長,使得台灣成為世界第20大的經濟體,產業結構具有高排放、高耗能的特徵,台灣2019年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不含LULUCF,土地利用及林業)及人均排放量分別是世界的第22名與第18名。台灣的人均排放量為10.96公噸,是全球的人均排放量的2.44倍 (全球的人均排放量為4.5公噸),雖然台灣的總排放量只占全世界的0.7%,但是人均排放量名列前茅,因此台灣也負有高排放國家的責任。

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以致於無法加入聯合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我們亦應配合聯合國的作法,加強現有國際合作發展基金,對於友邦有關氣候變遷減量與調適專案工作的規模與深度。

對於降低台灣本身損失與損害的調適工作,政府迄今已經執行過兩期調適行動方案,各部門也都已經執行不少調適工作計畫,加強了各種氣候災害之防救災能力,但是仍然有許多進步空間。例如,除了應評估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規模、程度及災害衝擊,也要評估全球各地的氣候危機與衝擊對台灣造成衝擊的風險,例如由於台灣糧食自給率僅有3成左右,萬一某一個世界主要穀倉受到氣候或戰爭的影響,全球糧食產量不足,則台灣進口糧食將面臨數量不足或高價的衝擊,造成台灣糧食安全問題。

除了「損失與損害」協議之外,COP27成就不多,令人失望。大部分的決議都是重述過去達成的決議或共識,沒有更進一步的工作目標。缺乏有關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及刪除化石能源補貼的明確決議,也沒有明確訂定升溫1.5℃目標或限制條件,以及為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求各國全力合作進行的減量工作目標。

COP27決議文中再三提到「現有最佳科學」對制定氣候策略的重要性,在國科會的領導下,台灣的科學界已經投入大量人力資源於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衝擊及因應等三方面的研究,成為政府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政策之科學基礎。但是還缺乏一個能夠每年客觀且獨立地科學評估行政院與地方政府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執行成果,並提出年度檢討報告及政策建議之機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