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買的是物品,還是自己迷失的心?」 從心理學看瘋狂購物

2022年11月25日 11:29

文/女子學

人是感官動物,任何五感觸及的事物,都可能深深牽動我們的情緒或決定。正逢年底,以「購物」為話題的11月,藉由所有媒介管道,鋪天蓋地刺激你我的購買慾,似乎此時沒有「大買一波」,就表示跟不上潮流。

如此一般的心理、心態,究竟是從何而來的?購物的慾望,真的只是純粹想花錢、想亂買這麼簡單嗎?事實上,在身心科門診時常可見有購物困擾、消費衝動強迫症者前往諮詢,因應購物月當下,《女子學》團隊邀請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醫師許正典,為大家解惑:「我們想買的是物品,還是自己迷失的心?」

▲從心理學探討購物的本質 。(圖/xframe,下同)

透過內外觀察,找出購物心理問題的所在

身而為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花費」,除了基本開銷,也會因各種「意外」,產生不在計畫內的花費。許正典醫師指出,若時常出現購物失心瘋,導致嚴重影響生活、情緒,甚至進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中,就必須從內外仔細檢視消費觀,而常見的購物心理問題,又可細分以下3種:

1.憂鬱症或焦慮症:如果本身有相關的心理疾病,需藉由購物穩定情緒,一不買,便會焦慮、沒有安全感,則非常有可能陷入瘋狂購物,以求安定順暢的內在狀態。

2.追求一時的快樂、幸福感:購物慾來襲時,覺得亢奮快樂,買後滿足幸福,但事後卻很後悔。許正典醫師形容就像想戒掉不良惡習一樣,明知道為了一時的快感要付出代價,卻還是無法果斷遠離誘惑。

3.填補心靈的空虛:這部分來自較複雜的心理層面,或許在團體裡渴望被認同,需靠購買外在物品迎合、拉高個人地位,藉此獲得被認同的成就感。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所謂的「囤物癖」,即便家裡已經沒有空間,卻仍照買不誤,只為填滿當下空虛的心。

「四動」訓練前額葉,提升專注力

綜觀上述成因,許正典醫師指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身心醫學上稱為「精神過動」,例如原本應該專心工作,但常被網路廣告、社群媒體吸引,把專注力擺在不該專注的地方,而產生脫序的購物行為,是最普遍的狀態之一。

當衝動、過動的慾望來襲、出現難以控制的消費行為時,就生理上來說,人類的情緒中樞(杏仁核),關係著掌管心情的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等,倘若成熟度不夠,便容易注意力失調、影響大腦前額葉的判斷。對此,許正典醫師歸納出所謂的「四動」,藉以控管一發不可收拾的慾望:運動、活動、勞動、互動。

▲注意力不集中而產生脫序的購物行為。(圖/pexels)

第一,養成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第二,增加個人休閒嗜好,比方曾因失控購物買了很多鍋子,可好好學習廚藝,提升鍋具作用;第三,與其把精力放在購物上,不妨把被物品佔滿的空間整理乾淨,淨化身心靈;最後,平常多和身邊的人互動聊天,重新建立感情,以減少躁動、想瘋狂買東西的心情。

「消費上容易失衡的人,通常性子比較急,處於缺乏安全感、不滿足的狀態。」許正典醫師建議,除了上述的「四動」,大家也可用日常的「喝水」紓解壓力,透過細細吞嚥、咀嚼,刺激大腦釋放血清素、呼吸調節,使情緒穩定、思緒更清晰,讓自己慢下來。

關鍵指標:互相提醒,合理安排購物時間

那麼,當強烈的購買慾出現時,我們該如何自律呢?許正典醫師建議,盡量不要一個人逛街、或在深夜瀏覽購物網站,最好找家人朋友相互提醒,凝聚節制力,慢慢拉回理智線。此外,家庭間亦可安排固定購物時間,每次消費前先規劃好預算,扣除生活必需品,剩下的錢再自行運用,增加驚喜樂趣,又不會失控。

而近期,隨著解封、國門開放等政策上路,形成不少報復性消費趨勢,可能三年沒出國旅遊,一次就把三年的旅遊基金花個精光。許正典醫師提醒,大家應理性思考規劃、分散消費,不要一下投入大量金錢,避免造成日後的後悔或周轉不良。

在刺激購買、瘋狂SHOPPING的11月,失心瘋前應先仔細檢視自己的物品,也許80%以上都有了,並不缺那20%,倘若真的無法克制,亦可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協助,找到不安的源頭並加以治療、修復。許正典醫師總結,如同飲食,肚子餓吃飯、多吃便會是負擔,藉由消費觀念深入省思,掌管外在之餘,更得以釐清自我真實的需求!

延伸閱讀

【購?不夠?】梳理的不僅僅是東西,更是人際關係。整理師于之琳:整理環境能夠認識自己,讓傷痛遠離

雙 11 購物節來襲!限時搶購的背後是需求?還是被業者操弄的消費者心理?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