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地方大選,投票率很可能會左右最後的選舉結果。(圖/記者周宸亘攝)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選前一周不能談民調,那我們就來談談投票率吧。 這一次的地方大選,投票率很可能會左右最後的選舉結果,但是這一次的投票率是否會比上一次更低呢?
直轄市投票率逐年下降 縣市投票率略為上升
▲ 1994~2018年縣市長與直轄市長投票率。(圖/作者王宏恩提供)
首先,上面這張圖使用中選會的資料,畫出了過去縣市長與直轄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基本上可以看到的趨勢是直轄市長選舉的投票率漸漸下降,但是縣市長選舉的投票率維持,甚至略微上升。這個結果很有趣,因為針對總統選舉的跨年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在總統選舉的投票率是慢慢降低的,尤其是在年輕人之中。
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目前看起來沒有什麼合理的解釋,但是似乎可以排除掉一些不合理的解釋。舉例來說,一種解釋是爭取連任的人數較多會提高投票率,因為選民已經比較了解其中一位候選人(現任者);但是2014年的直轄市選舉有高達五都現任者參選,投票率卻比2010年更低(72%至66%);而2018年僅有兩都現任者爭取連任,投票率也沒有比2014年低。另一種說法是都市區投票率較低,因此當把兩都變六都,剩下的縣市投票率就較高了;這種說法同樣無法解釋五都2010年選舉的高投票率。
假如不是區域或是制度因素,那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來自於短期、該次選舉的特殊時空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也會影響到這一次2022年的地方選舉投票率。
這一次地方選舉投票率會比較低嗎?至少有五種不同的因素可能導致這次投票率會比過去幾次選舉低。
大家都想降低投票率
這一次地方選舉被負面選舉壟罩,而負面選舉過去顯示會導致較低的投票率、讓選舉回歸基本盤。當選民們發現彼此之間的社會網絡處於有不同黨派支持者的交叉壓力之下,更可能會放棄投票。而這次選舉中,選民也大多數有特定討厭的政黨、選舉有較高的仇恨值。假如檯面上的選項好像都不太好,那自己去投票的效益就比較低,有去投跟沒去投好像就差異不大了。
▲對於現任者來說,上次的當選意味著自己的基本盤比較大,若穩紮穩打,利用執政優勢,連任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圖/競選辦公室提供)
第二,這一次地方選舉,有14名現任者要爭取連任,比歷年還多。對於現任者來說,上一次的當選意味著自己的基本盤比較大,假如穩紮穩打,利用執政優勢,讓上次的支持者出來就好,在單一選區的制度下,連任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假如衝高投票率,多了一群上一次沒有投票的人,他們投票傾向不好掌握,勝負也就不好掌握了。
藍營保持低調 綠營動員核心支持者 白營強攻藍綠劣跡
上面這些因素,對於台灣目前的三大黨來說,形成一個「大家都想降低投票率」的一個神奇結構。對於國民黨來說,因為2018的大勝,大多數國民黨縣市長在爭取連任;而如同Frozen Garlic的分析,大多數國民黨的縣市長現任者並不採取直接攻擊蔡英文的策略,而是保持低調、多談論地方議題,或僅攻擊自己選區的對手,希望靠上一次的較多選票來連任成功,而盡量不要上升到統獨因素、藍綠對抗。
對於民進黨來說,在2021的四大公投以及過去幾場罷免案、補選案結果來看,民進黨大多可以動員出自己的核心支持者,而國民黨則在動員核心支持者上效果較差。假如民進黨的核心支持者人數比另外兩大黨多、而中間選民全都不出來投票的話,如同2021年的公投案,那民進黨就有可能勝選。
而對於台灣民眾黨來說,台灣民眾黨主打的就是藍綠一樣爛,因此選戰主軸自然會包含攻擊兩大黨的負面選舉,而如前述所云,負面選舉可能就會導致投票率較低。
選前沒有大規模串聯選民的社運
第三,則是2014年有爆發太陽花社運,而2018年則有激烈異常的十大公投案,社會運動引發年輕學生串連投票,十大公投案則讓各路社運與利益團體散播公投小卡動員投票。但是這一次2022年的選舉之前並沒有大規模社會運動,公民本身並沒有串聯,而公投案本身也沒有正反雙方炒作對抗,甚至有反動員、拒領公投票的呼聲。而就議題本身來看,給予年輕人投票權,對現有投票權的人們並沒有額外的實質利益,因此也就沒有額外因為公投而增加投票的動力。
▲大規模社會運動,能夠串聯公民。圖為2014年太陽花學運。(圖/ETtoday資料照)
疫情限制人與人的交流
第四,則是因為台灣剛從疫情中解封,許多人們正忙著出國旅行,或忙著在解封後重新開始各種商業規劃、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化。過去兩年的疫情,使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聚會大規模減少,因此人們在選舉中的動員、交換情報可能比較少、也更為歧異。加上目前防疫政策對投票率的限制,因此疫情因素同樣可能會讓投票率較低。
抗中保台牌成效有限
第五,則是中國因素較低。雖然中國在8月因為裴洛西來台而進行軍事演習,但最近因為美台的交流、美中的交流而對台灣的直接動作較少。另一方面,由於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中國早已中斷對台灣的陸客攻勢,以及效果不大的懲罰農業產品,加上中國本身仍在防疫、經濟仍然沒有起色(例如鄭州富士康案),這些都使得中國本身能對台灣打出來的牌在目前仍不多。這也讓民進黨以蔡英文為中心的抗中保台效果有限,即使在國際上是重要的方向。
台北市、新竹市選情仍在未定之天
一種反駁的說法,是說這一次選戰競爭激烈,台北市、新竹市都還在未定之天,三大黨也全力互相進攻,這種激烈的選戰應該可以衝高投票率。然而,假如我們比較台北市2010年、2014年與2018年的投票率,2010年郝蘇差距巨大,投票率71%;2014年柯與連差距巨大,投票率70.5%;2018年丁與柯到選舉前還是完全不知道勝負,到最後甚至要驗票,投票率卻只有66%。這除了可能與國民黨天花板有關。
2022九合一大選投票率可能較低
綜上所述,這一次的地方選舉,我們有許多因素可以相信這一次的投票率可能會是比較低的,而各方各有算計。但是台灣選舉本身就是驚奇連連,上述五個因素也沒有辦法解釋上圖2014年的地方投票率上升、甚至高於六都的原因。畢竟不知道選舉結果誰會獲勝,就是民主選舉的真諦。假如這一次地方選舉的投票率真的跌破眼鏡的高,除了是給政治學者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之外,也代表著台灣各大黨仍有一大群願意出來投票、值得追求的選民可以爭取支持。
▲不知道選舉結果誰會獲勝,就是民主選主的真諦。(圖/記者張一中攝)
熱門點閱》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