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公布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圖/信義房屋提供)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行政院於2018年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至今3年,這段期間同時也是疫情延燒的3年,在面臨成長壓力與遭遇百年大疫的衝擊下,地方創生的發展又產生什麼樣的面貌呢?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今(26日)舉辦周年成果交流會,會中同時對外發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調查發現,35%成立不到5年,30~39歲青壯人口是主力,而有近7成提供在地體驗,5成賣農產品,此外,也因主力族群為青壯人口,因此,沈著面對疫情並善於運用數位工具,其中,24.1%的經營成果比疫情前更好。
「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共調查全台321組地創團隊,回收有效樣本188份,回卷率58.6%。基金會指出,這是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更是自2019地方創生元年動以來涵蓋面向最廣、集結第1線團隊資料的地方創生調查報告,無論是對政府未來政策發展、了解地創樣貌或是提供地創團隊營運規劃,甚至企業ESG投入策略,都可以找到多元解方。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基金會選擇在去年2021年疫情嚴峻之際成立,就是希望與政府資源互補,集結民間關注地方創生的力量,由基金會發起創生平台串聯角色,給予全台各地的創生夥伴團隊支持,協助團隊整合與對接資源。時值基金會成立周年,特別進行全台地方創生團隊調查,了解從2019~2021年這3年來,地方創生團隊組織樣貌、遇到的營運困境與疫情挑戰為何,及政府政策契合性等,而體檢的成果,更將成為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這份全台首份的地方創生體檢報告,主要從組織樣態、服務內容營收、營運願景、疫情挑戰、政府資源5大內外部面向來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發現,超過1/3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佔受訪團隊的35.1%,成立時間為6~10年,占29.8%,正顯示創生團隊多為新成立組織。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外(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負責人年齡65歲以上者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絕非只是年輕人的事,世代合作更能為地方創生挹注不同的活力。
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3大排名為「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2022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已集結了140個創生團隊。(圖/取自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官網)
至於面對百年大疫情的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團隊能否挺過風暴?調查發現,雖然近9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48.9%)與「導入新數位工具」(38.3%),「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為轉機。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與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的兩大關鍵資源,本次調查在問到營運困境的時候,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推動地方創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如何留才與吸引人才,也成為團隊營運與政府施策未來重點。
最後,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畫,必須傾聽地方聲音,隨時滾動規劃,讓內容、方法更符需求,才能為台灣的區域均衡發展提供有效解方。她指出,近年討論很多ESG議題,必須突破同溫層,不要只是淨灘、不要只是作文比賽、更不要只是一日公益,而是未來持續整合民間力量,讓創生平台發揮更大功能,協助各地萌發的創生行動成長綻放,讓台灣這一代人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希望台灣的未來不要再有偏鄉,大家可以安身立命。
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則表示,創辦超過40年的信義房屋,一直重視落實ESG,早就關懷城鄉不均議題。2004年信義房屋啟動的「社區一家」,其實涵蓋著地方創生的概念,也因此,2021年主動邀請當年負責地方創生政策推動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與其他專家們,成立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希望可以搭建創生平台,提供城鄉不均的解方。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右5)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周俊吉(左6)共同出席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1周年記者會。(圖/信義房屋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