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芷袋」華麗變身「農村LV包」 退休村民再造後壁村

▲茄芷小棧開發許多茄芷袋文創商品。(圖/茄芷小棧提供)

▲後壁村發跡的文青茄芷袋,成為網路上熱銷的「農村LV包」。(圖/茄芷小棧提供)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由紅藍綠三個鮮明色調組成的「茄芷袋」,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村小物,台南市後壁區是生產「茄芷袋」的大本營,69歲的後壁村民施慶明,3年前把退休積蓄拿來創業,與當地居民開發各種茄芷袋商品,讓這款耐用的農用袋,華麗變身成網路上熱銷的「農村LV包」。

施慶明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表示,早在日據時代,台南縣後壁村的主要產業就是生產農用袋,只是早期是草編,但草編會有受潮發霉的問題,後來隨著塑膠工業興起,就改用塑膠材質的茄芷布替代,至於為什麼是紅藍綠三色,就不可考了,「可能是顏色比較鮮明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農用袋只能拿來買菜嗎?只能有這種提袋形式嗎?」施慶明一直對茄芷袋抱著文創夢,十年前參與勞動部多元開發就業方案,便開始推動「茄芷袋變身計畫」,把原來只當農用型的茄芷袋,開發出後背包、肩背袋等文創商品,只是隨著勞動部計畫結束,風潮退去。

▲茄芷小棧開發許多茄芷袋文創商品。(圖/茄芷小棧提供)

▲茄芷小棧開發許多茄芷袋文創商品。(圖/茄芷小棧提供)

三年前,施慶明從公部門退休,把退休積蓄拿來創業成立「茄芷小棧」,希望能重新啟動「未完待續」茄芷袋文創夢,找來當地4名村民加入團隊,靠著出色的縫製技巧,也與鄰近大專校院產學合作開發商品,這支平均年齡近60歲的文創團隊,替後壁村開創了茄芷袋文創商機。

施慶明說,剛開始創業時,原本一個茄芷布做成的農用包只要幾十元,後來經過設計動輒要價數百元,在地人無法接受,畢竟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後來跟外縣市旅遊景點商家洽談合作,才慢慢把茄芷袋行銷出去,現在除了傳統的農用袋,還開發出後背包、肩背帶、文青郵差包、水壺袋、便當袋、隨身零錢包、護照套等商品,售價也從數百元到上千元,

「堅持十年,總算看到開花結果」,施慶明說,剛創業時,一個月賣不到10個袋子,但他堅信茄芷袋商機,只要努力多元開發,一定會找到對的消費族群,果然帶動年輕市場,從年輕族群紅回中高齡族群,也帶動後壁農村的產業發展,隨著國境解封,最近觀光景點賣店的訂單變多了,還有旅行社洽談合作,要客製化護照套給旅客,因為茄芷袋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在地農村小物。

▲茄芷小棧開發許多茄芷袋文創商品。(圖/茄芷小棧提供)

▲施慶明把退休積蓄投入「茄芷小棧」,成功帶動後壁村的茄芷袋文創熱潮。(圖/茄芷小棧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