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服務業呼籲勞動部開放服務業引進移工,但勞動部仍認為要先縮短雇主與求職者的期待落差,視狀況再來討論要不要開放。(圖/資料畫面)
記者唐鎮宇/專題報導
疫後大缺工,服務業紛紛表達希望開放移工,連立委也呼籲應有條件開放試辦。但勞動部說,受今年景氣前景不佳影響,製造業訂單減少,缺工需求已經降低;服務業雖喊缺工,但目前仍看不到業者有明顯提高薪資或改善勞動環境等作法,現階段仍會持續縮短業者與本國求職者期待落差。
目前國內開放移工從事的工作約有10項類別,包括海洋漁撈工作、家庭幫傭工作、機構看護工作、家庭看護工作、製造工作、外展製造工作、營造工作、屠宰工作、外展農務工作、農、林、牧或養殖漁業工作等。
上次開放可雇用移工的新產業
花了3年才上路
若依過去政府新開放產業移工的模式,至少要經過三階段。第一階段會先由發展署與業者盤點缺工需求,並進行專案輔導媒合;要等到真的窮盡各種媒合都無效後,才會進入第二階段,由勞、資、政、學組成的「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逐一針對產業開會討論哪些細項產業可放寬,必要時委員還會實地訪查。若形成共識開放、進入第三階段,會先小規模試辦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正式開放。上一次新開放使用移工的產業是農業,當時農委會是在2016年提出,但一直到2019年9月才開始試辦,而且也並不是所有農業都開放,目前僅限於蘭花、食用蕈菇、蔬菜、乳牛以外的畜牧飼育業、養殖漁業及外展農務。
▲農業缺工嚴重,多次向勞動部申請要開放移工,經過了3年的努力溝通才開放。(圖/資料畫面)
服務業的開放移工之路,目前還處在第一階段。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勞動部與交通部觀光局自去年10月13日起展開為期3個月的專案媒合計畫,由觀光局蒐集業者提報的職缺,再交由各地公立就業服務站推介求職民眾。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說,因過去相關行業起薪偏低,這次只要是桃園以北職缺起薪3萬元以上、新竹以南起薪2萬8000元以上,發展署都會列入專案媒合範圍,每個職缺至少推介3名求職者。
依發展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共有106家廠商提供了2579個職缺,但其中只有1070個薪資待遇符合專案媒合標準,而且途中業者又取消了535個職缺,等於只有535個職缺納入專案媒合。目前發展署共推介了2871名求職者,最後只有94人獲得錄取,錄取率僅3%。
陳世昌坦言,這次推介的人數比一般職缺還要多,但錄取率卻更低。調查雇主意見發現,有3之1的雇主表示未錄取的原因是求職者「技術不合」,另有5分之1雇主表示求職者無法接受工作時間(如輪班等),少部分則認為是求職者「體能不合」。而未獲錄取的求職者中,有3分之2表示「面試後沒有接到任何訊息」。
專案媒合每個職缺推5名求職者
「不是求職者不想去」
▲勞動部與觀光局合作,對飯店業進行專案媒合,但效果不佳。勞動部認為,已經證明並不是求職者不願意去服務業,而是服務業薪資條件並未改善。(圖/記者唐鎮宇攝)
陳世昌說,服務業受疫情波及,加上過去薪資較低的情況,確實讓部分求職者有疑慮,但這次專案媒合平均1個職缺推介了5名求職者,證明並不是求職者不想去服務業工作。服務業業者雖然都在喊缺工,但從數字上看來,主動提高薪資待遇或改善工作條件的業者「並不明顯」。
這波服務業缺工,有不少業者認為「已經有加薪了」,但陳世昌說,現在各行各業都缺工,已經出現「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服務業」的狀況,求職者看的不是「這職缺的薪水有沒有比過去高」,而是看「這職缺的薪水有沒有比其他公司高」。
這波專案媒合預計1月13日結束,陳世昌說,會再邀觀光局與相關業者開會,除了報告這次專案媒合的狀況與現況外,也會再討論是否要再展開新一輪的專案媒合。
對於服務業是否開放移工,行政院表示由勞動部回應。主管移工開放事務的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說,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還沒有有委員正式提案要服務業開放移工,目前發現服務業開出的薪資與工作條件,與求職者期待有很大的落差,會視專案媒合情況,再來討論下一步怎麼做。
但蘇裕國也提醒,現在雇用移工的成本,除了基本工資2萬6400元外,還有每月繳交的就業安定費2000元,加上勞健保費、引進成本和管理成本等,算一算每引進一位移工,每月的成本已經破3萬元了,業者也可思考看看,是否值得?
據了解,當疫情管制逐漸解封時,觀光業人力需求激增,當時勞動部確實感受到業者要求「開放服務業移工」的壓力,甚至一度要展開評估。但內部討論後認為,應讓數字說話,先進行專案職缺媒合,若媒合結果證實沒有本國勞工想去觀光業工作的話,再來評估開放。但現在專案媒合結果證明,不是沒有求職者要應徵,更讓勞動部沒有開放服務業移工的理由。
學者:內需產業被陸客撐胖了
回到合理規模也不是壞事
▲學者認為,國內觀光服務業已經被陸客撐胖了,在陸客不來之後,若縮小規模到合理範圍也不是壞事。(圖/資料畫面)
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委員、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現在疫情解封後,住宿餐飲業認為要復甦了,要補人來振興;但台灣內需產業其實是因陸客而撐胖的,陸客不來之後,內需規模本就應該縮小。不料陸客不來之後,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業者要領取政府補助又被規定「不能裁員」,等於這些本來應該縮小規模的內需產業,變成虛胖了。
面對少子化壓力,全世界先進國家都面臨缺工問題,但辛炳隆說,以他所知,日本跟南韓的服務業只有開放外籍研修生,也沒有開放移工。我國製造業當時會開放移工,主因是外銷為主的產業模式,面臨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降低成本;但服務業是內需產業,和國際競爭力無關,遇到缺工,就是依市場機制提高薪資,「而且你提高、我也提高」,同業彼此競爭力沒有改變。
辛炳隆說,因應人力不足,業者還有調整空間。如鋪床工人力多集中在Check out到Check in這段時間,能不能調整不同住客入住時間,把人力分散?或是縮減人力服務,但提供住客優惠?甚至是再調高薪資?辛說,從數字上看來,目前還感受不到服務業因應缺工出現明顯的調薪狀況,「如果調高薪資還找不到人,就代表你的薪資還不夠高」。辛直言,若今年國際觀光客來台不如預期,內需服務業因市場競爭壓力而回到「合理規模」,也不是壞事。
另一位委員、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也說,依他觀察,飯店業仍喜歡用有3到5年資歷者,但只給比職場新鮮人稍高一點的薪資。現在市場求過於供,求職者不需要急著找工作,但業者仍未改變招募策略。他建議,政府可考慮比照歐盟、美國,修法讓徵才時的薪資能更透明,例如縮短招募廣告刊登的薪資級距,同行間就會互相比價,就知道自己開價差人家多少了。
更多缺工潮現象報導請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