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環保署從去年10月起,與海委會的海巡署合作,針對台灣近海的海上空氣品質進行監測,今(10日)公布成果,發現從109年起實施的低硫燃油政策已有成效,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濃度,但也發現船舶進出港如果減速,將可以降低污染排放,相關成果將陸續運用在海域空污防制政策的擬定與推動,未來也規劃海上空品監測範圍擴大到高雄與北部及東部海域。
▲環保署與海委會首度合作進行海上空氣品質監測,發現109年起實施的低硫燃油政策已有成效。(圖/記者許敏溶攝)
環保署去年起與海委會海巡署合作,進行海上空氣品質監測工作,分別在淡水、台中及台南等3處海巡隊艦艇上裝載標準規格的空氣品質監測設備,並從去年10月開始監測PM2.5、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等重要空氣污染物,今天下午透過記者會公布監測結果。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孟裕指出,透過環保署與海巡署合作,將我國對空氣品質的監測範圍由陸域延伸至海域,範圍在24海浬之內,對象則以是西部海域為主,其中在二氧化硫的監測結果,以北部淡水隊為例,二氧化硫平均為0.68 ppb,相較於鄰近陸地上淡水測站的1.37 ppb,顯示海域的擴散條件好,也讓空氣品質較陸域更佳。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孟裕說明,在海巡署船上裝設監測設備。(圖/記者許敏溶攝)
蔡孟裕進一步表示,再從淡水、基隆、麥寮及小港等4個沿海陸域測站的二氧化硫濃度變化來看,110年平均是1.93 ppb,111年為1.52 ppb,不但比鄰近韓國釜山港110年的3.5 ppb來得好,相較於台灣該4測站107年平均3.51 ppb,下降幅度達6成。
至於數據下降原因,蔡孟裕分析,應該和我國陸續推動「國際商港之國際航線船舶限用低硫燃油」、「移動污染源及固定污染源燃油成分加嚴」等措施,將陸上車輛及海上船舶所使用的燃料中硫成分,由以往3.5%高硫油全面限制為0.5%低硫油,政策實施後的環境改善影響顯著。
不過,監測中也發現,10月份淡水隊港區出口處測得的二氧化氮濃度為15.32ppb,遠較離岸5海哩外的平均濃度9.55ppb來得高,蔡孟裕認為,原因之一與船舶進出港時未減速排放有關,未來將作為管制措施的參考。但還要再規劃,還沒有確定時間表,包括管制措施距離多遠、管制對象等,還要與港口管理單位與航商討論,之面再做詳細規劃。
至於環保署與海巡署合作計畫後續,蔡孟裕表示,目前仍持續監測中,預計到今年六月告一段落,未來擴及東部、北部與高雄附近海域,因為東部是很多輪船經過的國際航線,北部則是境外空污的主要區域,環保署有很高意願繼續跟海巡署合作,會持續溝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