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少子化及人口老化路徑已是條不歸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將反映在勞動參與率下降。(圖/資料照)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台灣的少子化及人口老化路徑已是一條不歸路。截至2022年11月的最新人口統計,台灣總人口數為23,233,593人,出生率僅6.47‰,出生人數將跌破14萬大關,為台灣光復後最低的一年;而死亡率為9.28‰,早已是「生不如死」的窘境。在人口結構中,15至64歲的勞動人口為16,347,160人,占比70.36%,65歲以上為4,066,646人,占17.5%。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2018至2065年)》預估2026年的65歲人口比例將達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令人憂心的是,一旦「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將反映在勞動參與率下降。因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弱化,產經政策也須隨之改變;包括國際貿易、市場、產業、消費需求及基礎環境都將產生極大變化。職是之故,攬才留才宜未雨綢繆。
勞動力與勞參率出現結構改變
按定義,「勞動力」係指進入勞動市場的求職者,不論是已就業或尚在尋職的失業者均屬之,勞動力攸關一國的經濟成長興衰及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據勞委會統計資料指出(如表1所列),台灣地區在2012年的勞動力人口數達1,134.1萬人,而後呈逐年小幅增加,2020年為1,191.9萬人,為歷年之最,但2021年開始呈下降趨勢。而勞動參與率(勞動力除以15歲以上的民間人口數;簡稱勞參率)在2012年為58.3%。這數據不僅較同年度的韓國(61.3%)、新加坡(66.6%)、香港(60.5%)、日本(59.1%)、美國(63.1%)低,甚至還低於老人化指數相當高的日本(59.1%),顯示國內在人力資源的運用效率降低。尤有進者,預估2026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下降更快,其對經濟成長及競爭力的衝擊不言可諭。
▲表1 台灣地區近10年的勞動力變動。(資料來源/作者李沃牆根據主計處及國發會資料庫整理)
坦然言之,台灣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現象已無力可回天,然高齡化不僅將改變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更對社會經濟等外在環境產生直接影響,衝擊競爭力。此外,2021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達50.1萬人,而該年底的總移工人數為66.9萬人(如表1所列),其中產業移工為44.3萬人、社福移工為22.6萬人。統計數據上看來足可補足流失海外的人力,唯人力層次不同,教育程度與工作性質亦有極大差異,實無法完全替代原有勞動力。政府宜及早宜未雨綢繆,積極進行相關法規鬆綁並研擬完善配套措施,以因應嚴峻挑戰。日本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經驗早,其因應策略可供參酌。另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極具吸引力,為各國參考典範。因而,筆者以為底下的二個藥方頗能對症下藥。
藥方一:鼓勵中高齡者再就業 提供業者稅惠誘因
眾所周知,日本是當今全球老人化最嚴重的國家,為解決高齡化就業,早於2006年實施《高齡者雇用安定法》,協助高齡者再就業與確保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已獲得顯著的成效。據悉,日本的65至70歲這個年齡區間,尚有一半的人還在職場上工作。有工作,就健康,也不會造成社會負擔。台版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於2020年12月上路,立法目的係為落實尊嚴勞動,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促進高齡者再就業,保障經濟安全,鼓勵世代合作與經驗傳承,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並促進其人力資源之運用。在此法中的第二章:禁止年齡歧視,雇主對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差別待遇。持退休後再就業。第28條:65歲以上勞工,雇主得以定期勞動契約僱用之。第六章:推動銀髮人才服務。有了法源基礎,再來就是看中央及地方政策能否有效地執行,立竿見影。如表1所列,台灣地區就業者之年齡別結構中,65歲及以上占比,在2012年僅為1.9%,而後逐年增加,2021年已突破3.06%,為歷年新高。顯見,除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已漸漸發揮效果外,近幾年政府四大基金面臨破產危機,退休金普遍不足,加上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等因素,亦不無關係。但這增加的就業比率雖不無小補,卻難補足未來勞動力減少的缺口,宜在政策推動上加把勁才是,如提供聘僱業者稅惠誘因等。
▲ 日本於2006年實施《高齡者雇用安定法》,協助高齡者再就業與確保多元化的就業機會。(示意圖/記者賴文萱攝)
藥方二:優化《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 建立具吸引力的移民環境
除了留住國內人才,向外攬才亦極其重要。國發會於2018年提出的《新經濟移民法》草案,係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國內產業明顯短缺專業人才及技術人力之困境,在不影響國人就業機會及薪資水準之前提下,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以強化產業升級,維持合理人口結構,提升國家競爭力。可惜的是,此草案因2019年12月屆期而不續審,立法院已將草案退回行政院,形同胎死腹中。而後國發會改以鼓勵僑外生、移工留台,及擴大延攬外國專業人才等為主要策略。2021年6月三讀通過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強化誘因延攬外國專才;此外,政府也推動華語先修課程,提供僑外生可以進修語言名義來台及提供打工機會,並研議專案放寬短期研習生留台措施,積極協助留學生留台發展。另,「移工留才久用方案」也於2022年4月底上路。《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則已於2018年2月8日正式施行,主要係放寬外國專業人才來台簽證、工作、居留相關規定,並優化保險、租稅、退休等待遇,以建構更友善之工作及居留環境。為我國奠定更完善的攬才法規架構,讓更多國際優秀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該法並於2021年6月18日三讀修正通過、行政院核定自2021年10月25日正式施行。據國發會統計,2021年底,外國專業人員有效聘僱許可人次由2011年的2萬6,798人,成長至4萬5,300人。留台工作僑外生人數亦由2012年的620人大幅增加至2021年底的8,822人。截至2022年11月底統計,政府已發出6,351張就業金卡,目標2023年底前發出1萬張、2030年達2萬張。取得金卡的外國人,1到3年內,不需受雇就能自由來台求職、創業,或為海外公司遠距工作;金卡期滿可以續卡、持卡3年以上可申請永久居留,綜合條件比新加坡對金字塔頂端人才核發的個人就業准證(PEP)更為優惠,資格審查也較為寬鬆。但遺憾的是,領到金卡的專業人士,四成已不在台灣。足見,政府政策立意甚佳,但台灣的薪資結構、外語生活環境及稅率等條件是否能長期留住人才,尚待考驗。建議政府宜再優化《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並建立具吸引力的移民環境。
▲ 在不影響國人就業機會及薪資水準之前提下,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可強化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示意圖/路透社)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