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前校長管中閔7日卸任,將校長一職交接給工學院院長陳文章。(圖/台大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有「管爺」之稱的管中閔已卸任台大校長一職,而他今(12日)在臉書分享「心情記事」,回顧當年的卡管案。他形容卡管案是「我國高教史上空前的一場大風暴,幾乎摧毀了台灣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過程驚濤駭浪,凶險異常」,他說自己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我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
管中閔臉書全文:
2018 年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是我國高教史上空前的一場大風暴,幾乎摧毀了臺灣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事件持續一年,過程驚濤駭浪,凶險異常;我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我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
因為創巨痛深,幾年來我始終不願回顧這段往事。2021 年底我決意不再續任校長,也開始慢慢卸下心中的防禦盔甲,於是與楊渡先生(阿渡)商量,希望他能從報導者的角度,公正且完整的記錄這場遴選事件的始末。這個報導的目的不是為我個人立傳,而是為捍衛大學自治的歷史留下記錄。阿渡欣然答應,而且很快就開始進行訪談。與阿渡的每一次談話,每看一份剪報或網路資料,都觸及我未癒合(或許永遠不會癒合)的舊傷,使我情緒劇烈波動,甚至無法成眠。在此同時,阿渡也鼓勵我寫下當時的經歷與心情,作為報導的補充。
時間回到 2016 年底,臺大郭明良教授的研究團隊被舉發多篇論文造假,引起學界譁然;由於當時擔任校長的楊泮池是其中一些論文的合著者,因此也受到抨擊。當臺大對此事的調查結果公布後,原已通過校務會議續任投票的楊校長突然於 2017 年 3 月的校務會議上表示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學校於是開始啟動新校長的遴選程序。我在推薦截止前數日才被說服參與遴選,不料卻因此走入一場巨大的風暴。
在遴選過程中,我從未被外界視為八位角逐者中的「熱門」人選。所以當遴選委員會於 2018 年 1 月 5 日宣布我當選為新任校長後,不僅我個人驚訝萬分,許多人也感到錯愕。經過幾天的沈寂,外界開始浮現一些對遴選過程的質疑;許多力量隨後分進合擊,媒體與網路出現了大量對遴選委員會和我個人的抹黑與攻擊。當政治力量開始介入,整個風暴於是成形。
即使遴選委員會幾次集會檢討各項爭議,並一再發佈聲明確認遴選過程並無疑義,但風暴未曾止歇,反而因各方推波助瀾更加擴大,也導致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辭職。在接任部長的吳茂昆強勢主導下,教育部於 4 月 27 日駁回臺大的校長遴選結果,但吳茂昆則被媒體和立委揭發過去諸多違法行為,而在一個月後狼狽下臺。
由於遴選委員會始終堅持遴選過程合法,不接受教育部重啟遴選的要求,我也從未放棄當選資格,這場風暴於是成為僵局。不料執政黨在當年 11 月的地方選舉中大敗,僵局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在事前毫無跡象之下,教育部部長葉俊榮突然翻轉立場,在 12 月 24 日宣布「勉予同意」臺大校長的聘任案,他本人則於次日辭職,成為第三位因此事件而去職的教育部部長。我於翌年 1 月 8 日正式就任臺大校長,也為歷時一年又兩天的風暴劃下句點。
在這場風暴中,整個社會目睹了政治力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的介入大學自治。當權者動員政治,媒體和網路的力量,試圖以謊言摧毀一個學者的人格與清白,也粗暴的干涉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遴選結果,寧可讓其陷入長期空轉而在所不惜。在號稱已經民主化的臺灣,這場荒謬的鬧劇竟然堂皇的上演了一年之久,真是匪夷所思。
然而正義畢竟不死,公道自在人心。我看到許多人挺身而出,或發為媒體社論、投書與報導,或發為民意機關的質詢,幾所大學與大學協會也公開發出聲明,都為大學自治大聲疾呼。他們支持的當然不是我個人,而是大學自治這個信念;他們抨擊的也不只是少數的權力者,更是蠻橫而毫無節制的政治力。在街頭巷尾,以及各種網路社群媒體中,我還接收到無數的鼓勵與支持。這些文字與聲音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力量;經過這麼些年,我對這些力量仍然感念萬分。
這樣一場歷史事件應該被記錄下來。我當年自身的經歷與心情,也將成為這歷史事件另一面向的記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