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黑暗騎士》太經典!韓國精神科醫師剖析「小丑」內心世界

▲▼《黑暗騎士》劇照。(圖/華納兄弟提供)

▲由已故演員希斯・萊傑飾演的反派小丑,讓許多粉絲好奇「小丑」過去的成長經歷。(資料照/華納兄弟提供、pixabay)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儘管好萊塢的英雄大片每年固定都有兩三部上映,但幾乎沒有一部能越過2008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黑暗騎士》的經典地位!由已故演員希斯・萊傑飾演的反派小丑,明顯的反社會人格讓他性格瘋狂乖戾,卻也流露出內心幽暗的角落,雖然是配角,但對於粉絲來說早已將「小丑」這個角色,視為第二男主角的存在,電影也讓更多人好奇「小丑」過去的成長經歷!

本身也是電影愛好者的韓國精神科醫師金峻基,平常喜愛在觀劇時發揮自己的專業,由淺入深幫角色剖析一番,《黑暗騎士》小丑自然也在他的口袋名單裡。他所出版的《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療著傷:透過電影看見我們說不出口的心理創傷》,便希望能藉由電影角色解釋創傷成形的始末,希望能幫助同樣為心理創傷感到困擾、需要專業諮商的人,能以此書為開始,為療傷之路率先打開一個出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年時期留下的創傷會起什麼作用呢?
金峻基醫師解釋,大部分的解離都是一種防禦機制,防止小時候遭受恐怖身體虐待、性虐等事故的恐怖回憶再次浮現在孩童的意識裡。電影裡也稍微帶過了小丑在幼年時期留下強烈心理陰影的橋段:當小丑的父親喝醉酒對母親施暴時,年紀還小的小丑躲在旁邊發抖和哭泣,這時爸爸突然威脅他:「哭得煩死人了!快點給我笑!」心生恐懼的小丑一時忍不住淚水,抽噎著,這時小丑的父親竟拿起一把尖銳的刀把小丑的嘴給劃開了,要他一直掛著微笑的表情才把嘴劃開的,小丑的父親就是一個如此殘忍、惡魔般的存在。

▲▼虐待、家暴。(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當時小丑所感受到的惶恐究竟有多強烈呢?年紀還小的小丑在強烈的恐懼下又到底能做些什麼呢?金峻基醫師認為,年幼的小丑在逃也逃不走、無法拚搏的狀況下一動也不動地承受了一切,昏倒、精神失常就成了他最好的防禦手段,只有這樣才有辦法從無法忍受的恐懼和痛苦稍稍脫身。年幼的小丑長大成人以後應該已經不太記得當時的事件和當時害怕的感覺,因為當時的記憶幾乎都已經被解離了,於是感受不到害怕卻能讓周邊的人陷入恐懼、並以此為樂的人格,隨著成長的過程來到小丑意識裡的前緣,如今人格轉換過的小丑,猛一看就是個不知何以為懼、不受拘束的自由靈魂。

決定創傷後人生的要素
小丑和蝙蝠俠,兩個人都曾經歷過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特殊創傷,卻演變成完全相反的人格,一個成了試圖用暴力散布恐懼來加以支配世人的角色,另一個卻變成了保護世人遠離暴力和恐怖的黑暗騎士DarkKnight。為什麼在這兩個人身上會發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之間被什麼因素左右了呢?是受到遺傳的影響嗎?還是被生長環境感染了呢?如果是生長環境,那麼又是什麼帶來了這麼強烈的影響?貧窮?青少年時期的徬徨?人際關係?學習能力?決定兩人生涯方向的因素應該多得數不清,如果要從中選出一個影響最重大的原因,「我想或許和在決定性的創傷發生之前,兩人在哪種養育者的照料中接受著什麼樣的疼愛,以及怎麼長大有關。」

▲▼ 憂鬱症(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金峻基醫師剖析,蝙蝠俠的身邊有自始至終都深愛兒子、努力保護孩子的爸媽,他應該已經體驗過能夠治療創傷後遺症的安全依戀關係(secureattachment),而小丑擁有的卻是能狠心拿刀劃開兒子嘴巴的禽獸父親和在家暴下活得毫無氣力的母親,小丑看起來只經歷過讓人在創傷下更加脆弱的紊亂型依附關係(disorganizedattachment)。「加害者在家庭以外還是家庭以內?」以及「是否曾經歷過安全的依附經驗?或是只曾有過不安全的依附經驗?」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造就了蝙蝠俠和小丑在經歷心理創傷之後人生完全不同的原因。童年時期經歷過安全的依戀關係,基本上可代表一個人已經擁有控制調節情緒和身體的能力、愛護並關照自己的能力以及信賴他人的能力,實際上這三種能力就是一個成熟的成人必須要有的重要特質,同時也可以說是克服創傷後遺症最重要的資源。

然而,金峻基醫師也強調,即便是在幼年時沒有機會經歷安全依戀關係也不需要感到失望,長大成人以後仍可以透過和重要他人的關係來體會安全依戀的感覺,透過關係來恢復的情況比我們想像的還常發生。

創傷形式的差異
明明經歷的是類似的心理創傷,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痛苦呢?即便是遭受到同樣類型的創傷事件,不同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列出以下三點:事件本身的因素、個人因素、社會因素。

事件本身的因素:人們所接受到的心理創傷和天然災害之類所帶來的創傷相比,往往會引發更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症狀,換句話說,性侵害、肢體暴力、強盜、拷問等創傷比起颱風或地震帶來的創傷留下更深的後遺症。比起不認識的人,熟人、曾經信任過的人、深愛的人所帶來的傷口會留下更深的背叛感和不信任的後遺症。從這個角度來說,童年時期家長所施加的虐待和遺棄都算是足以留下嚴重創傷後遺症的事件,特別是越沒辦法預測的傷害、創傷本身越是殘酷的、越常重複發生的、對生命帶來的威脅越強的創傷,它們留下的後遺症會越嚴重。

個人因素:年紀輕相較於年紀長的;女性相較於男性;窮人相較於富人⋯⋯弱勢者在創傷之前會更為脆弱,社會和經濟面下的弱勢很難補足應付創傷時需要的各種正面支持,過去已經因為其他創傷而千瘡百孔的人,在面對眼前發生的事件時往往會出現更嚴重的反應。其他像是個人的遺傳性傾向、成長背景、平時的性格等等也都會大大影響一個人面對創傷時所產生的態度,而實際上根據每個人在創傷事件當下採取的應對方式不同,也會為創傷後遺症帶來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強盜面前死活也要做些什麼來抵抗而扭傷手的情況,就和被刀威脅怕得動也不敢動是兩種截然不同型態的反應,前者代表體會到更多激動和憤怒的情緒;後者則是身體完全被震懾住而陷入失神的解離症狀,並且比較傾向於因為失去控制自己的統御感而感受到強烈的罪惡感。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會對創傷反應的最終結果帶來巨大的影響。身旁有朋友、男女朋友、配偶、家人的心理支持與安慰,則較可能減弱心理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反之,如果家庭關係中有許多衝突,或是周遭總是充滿不理解和批評的聲音,這些都會惡化心理創傷的症狀。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說,如果家長的壓力程度很高,就可能會為他們的創傷症狀帶來不利的影響。(這點非常重要,建議家長要先調整自己的壓力反應再接近孩子。)除了上述所說的社會因素,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例如貧困、街友、性少數等也因為遭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待遇,所體現的創傷症狀有易於惡化的傾向。

事件本身的因素、個人因素、社會因素這三大因素相互影響,最終決定了創傷後遺症的樣貌,因此即便是經歷類似的事件,每個人身上所顯現的痛苦症狀也將會產生不同的形態。「有鑒於此,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以下這個注意事項──不要對受到心理創傷折磨的人說:『別人都能克服,你為什麼不可以?』身受痛苦的人也沒有必要內疚地對自己說:『別人都能跨過去,為什麼只有我就是這麼糟、沒辦法撐過去?』」

▲▼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療著傷:透過電影看見我們說不出口的心理創傷》
作者:金峻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1/17
ISBN:9786263533684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