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秋遠/律師
《鏡週刊》對於隋棠的報導,最不公平的地方在於,根本沒有平衡報導可言。這是身為公眾人物最大的無奈,反駁,只會助長討論的熱度,不反駁會被認為是默認。
精準設定群眾心理 操作「我家惡鄰是隋棠」
這篇報導,利用了很多人討厭小孩製造噪音、討厭名人形象的反差、對鄰居擾鄰的經驗,成功的寫出了一篇故事。當然,不能排除樓下鄰居確實長期受到某些聲音的困擾,可是,記者在寫報導之前,有沒有詢問過隋棠或是他們家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有沒有完整的給予隋棠家人回應的機會?哦,不是完整,是沒有。整篇所謂的「報導」,完全都只有控訴方的說法,沒有給隋棠任何機會,而且下標就是「我家惡鄰是隋棠」。
接著,就是上千人到隋棠的臉書攻擊她,嘲笑她人設崩裂,問她有沒有代言防噪音地墊。直到隋棠寫了新的文章回應,那篇文章沒有情緒性字眼,就是陳述她所認知的事實。接著又有新的支持者表態,為她加油。
▲媒體精準設定群眾心理,在「厭惡小孩擾鄰、噪音擾鄰、公眾人物住豪宅、表裡不一、強勢不講理」等等的暗示下,讓群眾對隋棠產生厭惡感。(圖/翻攝自Facebook/隋棠)
這肯定是一篇傷害人的「報導」,因為既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就應該讓法院判斷,而不是利用她是公眾人物的身份,在沒有具體物證(是有一些不知道誰對誰錯的片面訊息對話),只有單方陳述的情況下,直接下標題論定隋棠是惡鄰。這篇故事精準設定群眾心理,在「厭惡小孩擾鄰、噪音擾鄰、公眾人物住豪宅、表裡不一、強勢不講理」等等的暗示下,讓群眾對隋棠產生厭惡感,當然是很厲害的操作。可是,既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也還沒有判決確定,那麼媒體報導的用意何在?難道只是想利用群眾與輿論,先讓隋棠的社會人格死亡,再來引導判決結果嗎?
無條件接受媒體餵養的內容 對當事人是否公平?
這件事的真相如何?隋棠給出了她的解釋,然而,無論未來訴訟的勝負如何,這篇報導對於隋棠已經造成了傷害。如果隋棠的陳述為真,請看熱鬧的群眾們想想,對於媒體餵養的故事無條件接受,並且這樣隨便謀殺一個人的人格,無視於她在社會領域上的其他貢獻,對她是不是公平?
你有被冤枉過嗎?你有明明自己也沒做過什麼,卻被討厭的鄰居莫名投訴嗎?你有小孩沒做什麼,卻被攻擊縱容小孩放肆的經驗嗎?你有莫名奇妙被提告,只因為對方討厭你嗎?你有被捏造事實,然後直接變成團體裡的黑名單經驗嗎?
如果有,你為什麼覺得這篇故事一定是對的?
人言可畏,只能這麼說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呂秋遠」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