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文化發行《無人知曉的房間》,揭開家庭照護慘烈的困境、當事人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新聞社會版每個案件背後,都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日本《每日新聞》的專欄「悲歡記」描述受各類案件牽連的人們的內心故事,其中幾個跟長期照護有關的案件,雖然並非重大新聞,卻引發空前的關注!如今這些深度採訪也集結成書,由寶瓶文化發行中文版《無人知曉的房間》,揭開家庭照護慘烈的現實困境,探索預防慘案再度發生的可能。
日本《每日新聞》曾經推出名為「悲歡記」的專欄,講述受各類案件牽連的人們的心路歷程,原先只在報導地方新聞的大阪版上連載。當時其中一名專欄記者前田幹夫提到,有些案件即使並非重大新聞,其緣由也許也能引發眾多讀者共鳴,使人感同身受地體會當事人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想法,多次走訪案發現場,拜訪當事人及案件調查人員,力求還原案件細節。
每當跟當事人會面,直面他們流淚的臉龐、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痛苦時,心靈也往往為之震撼。隨著專欄的連載,報導的案件類型各式各樣,但在35起案件中,有4起跟照護相關案件,引發了空前的關注,在2015年3月30日刊載的「燈之光」案件就是其一。
前田幹夫描述該案件,2015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夜晚,某咖啡廳老闆(73歲)到一位熟客家去贈送餅乾。熟客是一位老婦人(80歲),在自家玄關迎接老闆時就抱怨「我兒子經常尿床。我現在年紀也大了,漸漸力不從心,到底該怎麼辦好呢?」由於老闆還要回咖啡店工作,送完餅乾就跟老婦人道別。
隔日上午9點,警方趕到老婦人家中,在二樓的起居室內發現該婦人的長子(54歲)被發現死於被褥上。其頸部有疑似被勒的痕跡。而站在屍體旁的婦人,當天就因故意殺人嫌疑被逮捕。該婦人於當天早晨向住在別處的長女打電話,坦承了自己的罪行。
據悉婦人與無法行走、有智能障礙的長子共同生活,她的丈夫已在當時約10年前入住某照護機構,所以她獨自一人照料長子的生活起居、操持家務,還要為身在照護機構的丈夫送換洗衣物。長子在福利機構的工廠上班。
前田幹夫描述,每天早晨7點,婦人都會在路邊靜靜目送兒子遠去的身影。到了晚上,兒子就挨在婦人身邊憨甜入睡。婦人悉心地照料、陪伴著兒子。即使外出參加老人會的活動,也時常因為擔心兒子,沒多久就匆匆趕回家,常常對鄰居說,「無論如何都放心不下我的兒子啊。」
然而隨著婦人年紀增長,身體不再硬朗,承擔這些工作也越來越吃力,便萌生把兒子送到照護機構的想法,據照護機構工作人員表示,婦人在諮詢時透露,「我的體力已經支撐不下去了。我這把年紀,也不知何時走到盡頭。我不在了的話,我兒子該怎麼辦呢?」於是照顧機構開始著手各項準備工作,然而最終還是晚了一步。
由於婦人在案發之前,每周有2天會到咖啡廳光顧,點杯咖啡休息、放鬆片刻;每年情人節也會帶著小小的巧克力,向平常幫忙換燈泡、搬傢俱的咖啡店老闆表達謝意;而老闆則會在3月白色情人節帶著餅乾,到老婦家中回禮。每次在咖啡廳打烊後,獨自走著夜路回家的老闆,總能看到從婦人家中透出的點點燈光,讓他的心靈歸於平靜。
沒料到,發生這案件,「那溫暖人心的點點亮光已經再也看不到了」。老闆抑制不住悲傷,掩面痛哭,「當時如果能耐心地聽她傾訴就好了啊⋯⋯」。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如今由寶瓶文化發行繁體中文版。(圖/寶瓶文化)
前田幹夫在書中前言提起這故事,並表示,回顧「悲歡記」中所報導的照顧殺人案件,「不難發現,缺乏與照護及福利相關的政策,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對於一直以來不畏艱辛、無私照料著的家人痛下殺手的人們,他們究竟曾過著怎樣的照護生活呢?「我很想聽他們敞開心扉地講述與家人的過往故事,以及當下的所思所想。」
他認為,「很少有媒體報導加害者們的內心想法,也正因此,透過展現他們的真實想法,也許能成為人們重新正視家庭照顧這個現實問題的契機。即使是目前與照護毫無關係的人們,或許也能藉此機會思考一下將來的照護生活或相距甚遠的家人吧。」
前田幹夫開始了「照顧殺人的自白」的採訪,另外兩名記者還包括涉江千春、向畑泰司,文章也集結成書《介護殺人──追いつめられた家族の告白》,如今由寶瓶文化在台灣發行繁體中文版《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除了傾聽「加害者」的沉痛悲鳴,揭開家庭照護慘烈的現實困境,探尋預防慘案再度發生的可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