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廠裁員風不斷。(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春節期間,無論是矽谷或華爾街,都爆發了一波波的裁員潮。從去(2022)年11月份的Meta(Facebook)、Twitter;12月份的Microsoft 、Amazon;到新年期間華爾街的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Goldman Sachs(高盛)等知名企業相繼裁員後,如今美國已經有15萬人在這波裁員潮失去工作。時間來到2月1日開始上班不到兩天,聯準會(Fed)一如預期將升息幅度減至1碼 ,使聯邦資金利率達到4.5%~4.75%目標區間,並重申「持續升息」措辭不變。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會後坦承通膨確實有稍微減緩,但仍處在高點,這場對抗通膨的戰役的勝利還沒有完成。
但反差的是美股歡欣上漲,摩根士丹利表示,明明到處充斥著令人失望的業績財報,投資人卻莫名所以的找理由自嗨,這就像是一場龍捲風掃過了你家,你卻慶幸著它只摧毀了你的臥室。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坦承通膨確實有稍微減緩,但仍處在高點。(圖/路透社)
企業決策者應該怎麼進行越來越難的商業決策?獲利的冬天真的已經撲面而來了嗎?
最壞的情況結束了嗎? 今年經濟態勢非常嚴峻!
裁員?聽起來確實血淋淋,其實對於講究現實主義的西方世界來說,「賺錢增員,不賺錢減員」天經地義,但眾所周知,裁員就是公司在需要削减成本時採取的第一步行動,現在的西方企業確實正被總體經濟環境勒著脖子,不得不硬著頭皮降低運營成本。當然,一些裁員也可能是過度招聘的一個調整或是適應資本市場估值驟減的結果。
但隨著經濟遞延性的開始,反映在高利率時代,科技行業作為經濟情勢變化的領先指標,加上庫存的消化壓力,各個CEO不削減成本那才奇怪。最令人擔心的是,一旦美國聯準會決定容許經濟衰退來遏制通貨膨脹,大家心知肚明額外的經濟痛苦隨後將至。最近的裁員一波接一波不過是後續困境的一個警示預測。
現在,大家最想問的是:「最壞的情況結束了嗎?」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說,答案很明確:今年非常嚴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1月1日就發出了警告: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可能陷入經濟衰退。最近由芝加哥大學和《倫敦金融時報》對經濟學家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中,85%的人認為美國會在年底前走入經濟衰退。
▲IMF總裁喬治艾娃發出警告,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可能陷入經濟衰退。(圖/路透)
我們確實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痛苦還在後面。 按照歷史標準,股票相對基本收益而言真的太過昂貴,低利率時代正在歷經反轉,一切都將截然不同。與企業帳面資產相比,具備良好現金流的價值型企業將重獲青睞。隨著經濟衰退的到來,企業將很容易受到盈利降低的影響,庫存高企和裁員連連在去年第四季就開始讓企業決策者眉頭深鎖。
2023年經濟難見曙光 連蘋果執行長也主動減薪四成!
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如果你參與了春節前閉幕的達沃斯論壇,看著那些跨國企業CEO自鳴得意的誇誇其談後,你可能會滿心歡喜的搭飛機回台灣過年,大家感覺烏克蘭戰爭應該可以有個結果;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應該可以得到遏制;各國央行的升息幅度應該可以放緩;就算美國和歐洲出現了經濟衰退,也應該可以得到控制。更重要的是中國代表團發出了重新融入全球化拼經濟的信號。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看不盡然。
回到現實層面,情況仍然充滿著不確定。過去一個禮拜,美國金融業巨頭利潤同比下降了20%,就在1月初,高盛宣布解雇了大約3200名的員工。美國大企業的獲利估計比想像中更糟糕。 2022年最後三個月,分析師將S&P 500指數第四季盈利預測下調了6.5%,是原本下調幅度的兩倍。高盛進一步估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每一次的經濟收縮期間,每股收益平均都會下降大約13%。
▲企業們現在該接受的現實就是成本過高,蘋果執行長庫克今年便主動减薪40%。(圖/路透)
企業首先必須面對的是消費者的不耐。儘管家庭仍在花費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但他們越來越精打細算。許多零售商正在打折商品以清理庫存。 特斯拉汽車的價格在全球範圍內降低了20%。隨著需求的减弱,企業們第二個應該接受的現實就是成本過高。蘋果的老闆提姆.庫克(Tim Cook)今年將主動减薪40%,一波波裁員潮說明了一切。
總的來說,最近幾個季度,令人驚喜的正面收益越來越少。企業稅後利潤占GDP的比例已經開始進行調整,幾十年來,推動企業盈利的高債務和低稅收已不再會理所當然,因為利率上升,赤字資助的減稅意願也會開始减弱。2023年確實讓企業決策者一個頭兩個大。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聯合新聞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