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他病毒症候群主要透過帶有漢他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傳染給人類,例如鼠類,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今(10)日公布國內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為中部30多歲女性,同住家人曾於去(2022)年11月確診漢他,當時個案以接觸者身份採檢陰性,後續在今年1月中旬出現症狀,就醫時進行血清採檢轉陽性,疑似家庭群聚。個案家中雖然飼養白鼠,經採檢全數陰性,推估感染源為野生鼠類可能性高,將對個案家中進行捕鼠釐清。
這名女性於1月15日起陸續出現眼窩痛、發燒、腹痛等症狀,1月16日至醫院就診,醫生開立退燒藥後返家休養,1月17日因症狀未改善,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檢查發現血小板偏低、肝指數偏高,經通報檢驗確診漢他病毒感染,目前狀況已穩定出院;衛生單位調查,相關接觸者共9人,其中2人發燒,7人無疑似症狀。
該家庭總計2人確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本案疑似家庭群聚,個案家中事飼養白鼠的工作,曾經對家中白鼠採檢,都是陰性,因為周圍也有農園,懷疑是環境當中共同暴露感染來源,接觸野生鼠類排泄物的可能性比較高。
衛生單位已啟動各項疫情調查,安排接觸者採檢送驗,前往個案住家周邊進行捕鼠作業釐清可能感染源,並進行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國內去(2022)年累計5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為台北市(2例)、新北市、高雄市、彰化市(各1例),自2011年起累計41例,性別以男性30例(佔73%)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29例(佔71%)為多,其中1例境外(感染國家為印尼)。
疾管署表示,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經由吸入或接觸遭帶有漢他病毒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包括糞、尿、唾液)污染之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有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咬傷而感染,經由人與人接觸傳播的機會極低。漢他病毒症候群依臨床症狀分成「漢他病毒出血熱併腎症候群」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2類,其中出血熱感染後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躲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應先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另為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造成傳播,請使用清除污物之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再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