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要進入婚姻,要先確立經濟或心理方面等觀點。(圖/取自免費圖庫xframe)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感情中有許多階段,慢慢從曖昧到關係確立可說是感情進展了一大步,相處了一段時間後,你正為了要不要結婚而煩惱嗎?如果,你正握著「婚姻」這張入場券而陷入思忖,精神科醫師潘有花在《女孩,陪妳聊聊心裡的傷:12道關係練習題,化解人際、情緒、家庭的煩惱,活得更自由》這本書中,提到思考婚姻這件事情的角度,深度思考自己與未來配偶絕對不可能放棄的部分為何,更重要的是,確立彼此在婚後能互相分享經濟或心理方面的觀點。
精神科醫師潘有花十多年來在診療室接觸超過一千名的來談者,她提到倘若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哪些事情難以忍受,日後就很有可能過著連自己最渴望的事物都無法享受的婚姻。希望你能試著想像一下:在眾人認定的適當年齡結婚,滿足他人覺得重要的十項條件,但婚姻裡卻缺少了「自己最重視的條件」時,那樣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潘有花提醒,無論要不要結婚,其他人永遠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每天與配偶一起度日的人是你。也請你再次思考,自己的決定是不是為了獲得父母或周邊之人的認可?或者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假如日後感到後悔,一切也只能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屆時只會覺得更加委屈而已。渴求獲得認可、不想讓他人失望,或是為了某人才結婚的心態,勢必會誘發所謂的「補償心理」,因此,希望你的決定能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
如果已經決定邁入婚姻,潘有花請大家一定要確認幾件事。首先,請檢視一下對方不是「容許」我的價值觀,而是可以和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人。此外,還必須仔細想想,在兩人所組成的隊伍裡,對方能否不再牽涉到其他成員(父母、朋友、其他不知名的人等)。換句話說,就是要確認對方身為成年人,是否能優先重視新組成的家庭紐帶關係,以及是否能與過去的養育者適當地分離開來。
而實際上比起檢視對方,潘有花認為我們應該也要先向自己拋出這些疑問。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比起配偶,自己跟父母更為親近呢?是不是也只想要求對方按照我的意願、還有我父母的意思行動呢?
此外,潘有花覺得最後這個問題最重要,你認為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向和價值觀(即使多少會有些辛苦),能讓新組的家庭變得更加幸福嗎?必須能明快地回答出「YES」才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