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前副外長:俄烏問題令歐洲對中國誤解更深

▲傅瑩慕尼黑安全會演講。(圖/視覺中國)

▲傅瑩。(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前副外長傅瑩日前參加了慕尼黑安全會議,她提到,在參加會議的期間,可以感覺到歐洲對中國的誤解在加深,主因是,當因烏克蘭問題陷入深深的安全危機時,對中國的態度及政策缺乏了解。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傅瑩說,在對華政策上,歐洲人受到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影響比較大,德國也在制定自己的對華戰略,其中一個核心提法是把中國定義成「制度性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ry)。

傅瑩解釋,這個英文詞組的準確中譯存在一定困難,systemic一詞有「制度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多重含義,「歐洲人顯然指的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問題。」

▲▼ 烏克蘭首都基輔17日遇襲。(圖/CFP)

傅瑩還說,另外,rivalry的含義比美方提出對華競爭時用的competition(競爭)這個詞還要重,有非此即彼的零和含義。

傅瑩強調,他們在與德國官方和智庫人士的討論中,比較集中地探討了中歐分歧問題,尤其一再質疑德方提出的與中國進行「制度性競爭」的意圖,要求解釋對競爭的終局構想,「有趣的是,他們似乎從未深入考慮過這個問題,抑或是不願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

傅瑩表示,歐洲對中國的涉歐政策存在許多不解和困惑,會提出一連串問題,希望他們作出解釋和說明,「代表團成員在德國媒體做的一些採訪受到很大關注。不少人談到,這兩三年很少有機會直接聽到中國人介紹和解釋國家的政策與做法,導致社會上的對華認識更加被偏見所影響。」

▲▼ 烏克蘭首都基輔17日遇襲。(圖/CFP)

傅瑩指出,歐洲覺得現在歐洲與中國的關係進入一個更加困難的階段,出現問題時往往讓矛盾和分歧蓋過合作,「有德國學者提醒,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也已到『臨界點』(tipping point)了,雙方應認真面對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傅瑩認為,確實,中歐關係中有些矛盾看似死結,但既然是結,就有解,關鍵在於能否誠懇相待、坦誠溝通並付諸行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