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議題引發關注。(資料照/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呂晏慈/台北報導
美國晶片法案補助規則近日出爐,獲補助的企業須分享多餘獲利,且須同意限制本身在中國這類國家擴大半導體產能的能力,外界高度關注此對台積電的影響。對此,涉外人士分析,該方案規模約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2000億元),而光是台積電設廠投資額就達到400億美元了,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半導體「去台化」的說法不成立,「取代台灣」對美國來說是不利的作法,該法案的核心意義在於「備援」,而不是讓美國成為主要的生產基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去年8月簽署「晶片法(CHIPS Act)」,旨在確保美國在關鍵產業的主導地位,使美國免受全球供應鏈動盪帶來的衝擊,該法案已掀起半導體業投資熱潮。
根據外媒報導,該法的具體補助規則近日出爐,美國商務部將在今年6月底開始受理390億美元半導體製造補助方案申請,規定申請超過1.5億美元(約新台幣46億元)直接資金補助的企業,若有任何現金流或收益超出申請方的預估值,且超出幅度高於商定的門檻,必須把其中一部分與美國政府分享。
針對外界關注,晶片法是否將影響台積電的優勢地位,一名熟知內情的涉外人士進行背景說明時表示,台積電是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對美國來說,「取代台灣」是不利的作法,晶片法核心的意義是備援,例如台灣未來若遭遇天災時,可以靠美國的產能撐2至3個月,而不是讓美國變成全球晶片重鎮,甚至成為主要的生產基地。
涉外人士以日本經驗為例指出,2011年的福島大地震發生後,全世界就曾掀起適度分散風險的討論,2022年也曾發生,全球第三大車用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受到福島強震影響,暫時關閉了3間工廠,造成全球車用微控制器晶片供應鏈緊張的狀況,因此,台積電回應客戶期待,適度分散風險,同時兼顧經濟成本效益,是合理的決策。
此外,涉外人士引述數據指出,美國晶片法補助規則計劃替業者每一建案的資本支出提供5%至15%的補助,且不會超過35%,總規模約僅390億美元,對比光是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投資額就達到400億美元了。他說,從台灣的角度來看,近來盛傳半導體「去台化」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涉外人士亦不諱言,面對過去不存在的壓力,競爭是促進進步的重要機制,是「健康的壓力」,台積電作為產業龍頭,目前沒有被取代的風險,還可以獲得補助,「我覺得這是好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