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主持軍禮歡迎帛琉共和國總統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宏都拉斯3月底宣布與維持82年外交關係的台灣斷交,並準備與中國建交,近來又傳出巴拉圭在野黨候選人表示,若順利當選後會和台灣斷交。隨著中國外交孤立手段漸趨強烈,台灣的邦交國僅剩下13個,但《衛報》訪問了4位駐台大使,他們皆有各自不同的歷史、主權或經濟因素,決定力挺台灣。
根據《衛報》報導,自蔡英文2016年當選總統以來,台灣已失去9個邦交國,目前僅剩下來自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貝里斯、瓜地馬拉、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拉圭與聖露西亞;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和吐瓦魯國;非洲的史瓦帝尼,還有歐洲的教廷共13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總理龔薩福訪問團。(圖/外交部提供)
台灣的盟友大多是發展中的小國,而這些國家決定與台灣結盟都有著各自的歷史、原因和動機,從經濟利益、國家主權到小國間的團結。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駐台大使柏安卓(Andrea Clare Bowman)表示,「這是原則,是對一個決定自己道路的主權國家的尊重。」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是個人口僅10.4萬的加勒比海小國,它2019年在台北設立大使館,並於同年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抗議後,該國總理龔薩福(Ralph Gonsalves)也隨即訪台力挺。
曾3度出任吐瓦魯總理的駐台大使潘恩紐(Bikenibeu Paeniu)表示,該國決定在1979年與台灣建交,是出自於意識形態和信仰,因為信仰基督教的吐瓦魯對於共產黨相當警惕,派駐台灣也表明了兩國關係的重要性。
▲總統蔡英文接受吐瓦魯駐台大使潘恩紐到任國書。(圖/總統府提供)
不過,潘恩紐也說,儘管他認為沒有什麼能驅使該國改變對「真正朋友」的態度,加上台灣給予了慷慨的援助,而非中國所提供必須償還的借貸,但台灣減少或撤回撥款援助的話,可能還是會改變吐瓦魯人民的看法。
同樣人口數不到20萬的聖露西亞曾在1997年和台灣斷交,並於2007年台灣增加援助後復交,聖露西亞駐台大使路易斯(Robert Kennedy Lewis)表示,儘管該國的外交政策並非在於「出價最高」的國家,但台灣確實是目前該國最大的無償援助捐贈國。
據統計,台灣在2020年向外交盟友與友好國家提供了5.02億美元的援助,高於2018年的3.02億美元,還定期為拉丁美洲和非洲盟友的特定發展計畫提供資金;台灣的所有友邦國家每年都有數百名學生或的全額的高等教育獎學金,也有許多人可以獲得醫療援助或是到鄰近的盟國接受治療。
接受《衛報》採訪的4名台灣友邦大使都指出,教育獎學金能為他們的國家帶來長期的利益,尤其是科技、工程和醫學領域方面,但是當國家斷交時,這些學生往往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例如宏都拉斯與我國斷交後,有170名在台讀書的學生將失去獎學金,恐怕無法完成學業就得回國。
▲帛琉總統惠恕仁2022年10月訪台 。(圖/記者李毓康攝)
帛琉於1999年與台灣建交,帛琉駐台大使歐儒侃(David Adams Orrukem)回憶起當時的狀況表示,中國官員當時氣憤地衝進帛琉駐華府辦公室,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巨大壓力。且旅遊業佔帛琉GDP的40%以上,但中國自2017年開始禁止其公民赴帛琉旅遊,歐儒侃說,「我真的感受到了,但我願意看到帛琉是一個有適應力(resilient)的國家。」
歐儒侃指出,現階段台灣和帛琉關係改變的機率很小,來自台灣的醫療援助,包含替重症病患提供醫療直升機等,對於帛琉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但他也坦承,要錢還是要安全的爭論總是一直存在著。
《衛報》分析,就目前而言,台灣大多數的盟友立場仍相當堅定。柏安卓說,台灣與該國的關係是一個誠信問題,「台灣仍在爭取成為一個合法國家,它需要其他國家在國際場合上幫忙說話。」
路易斯則說,聖露西亞很願意和中國14億人民成為朋友,但要求各國做出決定的是北京,所以像他們這樣的小國留下來捍衛台灣仍是必要的,「也許歷史會為他們(台灣)證明,證明他們的立場是正確的,民主正在受到威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