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 。(圖/記者任以芳攝)
文/中央社
習近平大權獨攬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角色受矚。英媒分析,李強已釋放延續李克強政策、強化數位經濟、擴大開放等3個訊號,但卻面臨民企信心不足、外資卻步、中等收入陷阱等3道難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3日發表題為「李強:中國新總理上任23天的三個信號和三道難題」的文章,剖析李強扮演的總理角色。其中提到,據中國政府網記錄,李強自就任總理到4月2日的23天內,參加了15場與經濟有關的公開活動。
文章指出,從李強在這15場活動的講話中,透露出他執政思路的3個訊號。一是在不少政策上延續前任總理李克強的軌跡;二是多次向外國政要提到數位經濟、綠色經濟等新領域的合作;三是向外商喊話中國將進一步開放。
文章指出,李強3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對李克強任內推出的一系列減稅降費臨時性政策,都確認延續;而他3月30日出席博鰲論壇時,李強宣示將「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特別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看來沒有改變李克強這一既定方向的打算。
這篇文章提到,李強在這15場活動中的講話,絕大部分涉及向外資喊話,且基本上圍繞著兩個主題。一是中國的發展「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注入很大確定性」;二是中國將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
但文章指出,光靠23天的公開活動,難以全面觀察李強的施政思路。外界普遍認為,李強當下亟需面對3道難題。
第1道難題是重建民企信心,因為過去幾年中國民企經歷了罕見的打擊,包括教培行業被「一刀切」,網路巨頭們被約談、罰款等。而馬雲回國被認為是營造「拼經濟」的氛圍,卻也反映出民企的信心有多麼不足。而李強則被認為具有「民企基因」,源因他曾長期在浙江主政。
第2道難題是吸引外資。COVID-19疫情下,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讓外資望而卻步。像是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Michael Hart)日前表示,美國企業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態度「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更加消極」,理由則是美中緊張關係繼續加劇,「雙邊關係的不確定性」是美企在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表示,李強試圖向私企和外國投資者保證,中國政府將堅持發展民企並歡迎外資。但是,「即使李強作為一個親商的總理出現,並且在浙江和上海的任期內有良好的紀錄,但缺乏制度化的措施意味著信心不會立即恢復」。
第3道難題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以人口紅利、大規模低水平製造業及大量基礎設施建設,讓經濟規模不斷走高的「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中等收入陷阱正擺在面前。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以高附加價值產業替換高汙染、低效益的舊產業,進而跨過這道陷阱。而李強主政上海時成功引起特斯拉(Tesla)設廠,成為他值得一提的政績。
但文章提到,李強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關係極深。但過去幾年中國對教育、網路、房地產等領域的強力監管,讓民企戰戰兢兢。而對外的強硬,也使外資憂心忡忡。李強對外資和民企的喊話甚至承諾,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實處?
主流觀點認為,作為習近平「近臣」的李強,將很難有自己的主張和創見。反對者則認為,一、二把手的私人關係反而能助力總理取得更大成績。30年前因為有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力挺,時任總理朱鎔基才能「摸著石頭過河」。如今李強面對規模更大、更複雜的中國經濟難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習近平支持,值得觀察。
文章指出,有別於江澤民、朱鎔基時代的是,習近平以成立諸多跨部門的「領導小組」,主導更多原由政府部門負責的事務。而強調「黨領導一切」的潛台詞,就是「弱化總理角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