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馬英九「兩岸一國論」 包承柯:第一個用台灣論述說清楚的人

記者任以芳/上海報導

前總統馬英九昨8日從大陸返台,結束12天祭祖和交流之旅,過去十多天裡,他重申「九二共識」重要性,並且以自己方式詮釋中華民國與大陸都是一個中國。涉台學者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表示,對於馬英九兩岸論述刮目相看,從南京到長沙湖南大學的談話串起來,非常完整有系統性,第一次以台灣的角度清楚表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過去國民黨都是流於口號,沒有去建立其真實內涵,過去台灣人知道,卻沒有人敢講或是說清楚,但馬英九系統的「兩岸一國論」說得很清楚。

▲▼馬英九訪陸,馬英九參訪南京總統府。(圖/記者任以芳攝)

▲馬英九參訪南京總統府。(圖/記者任以芳攝)

前總統馬英九以首位中華民國卸任元首身份訪問大陸,並且多次「馬英九系統論」來闡述「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對此,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接受訪問表示,「台灣方面一直炒作馬英九沒說『一中各表』,實際上他全說了,而且是『首次』用台灣角度來闡述,大陸學界也意想不到,包括大陸方面給予的空間非常寬廣。」

包承柯說,「馬英九在每一個地方談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鋪陳,看似拆成一塊塊沒有關聯性,但是串起來就清楚明白。」

▲▼馬英九訪陸,馬英九拜謁南京中山陵。(圖/記者任以芳攝)

▲馬英九前往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圖/記者任以芳攝) 

比如馬英九在南京的談話,凸顯中華民國正在進行式。前往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祭文清楚提及「創建民國」,致詞時自稱「前總統」、提及「中華民國」,落款使用民國紀年「百一二,三,廿八(112.3.28)」,尊重大陸方面同步書寫西元,都是很大突破,過去連戰、宋楚瑜、吳伯雄等人在中山陵書法題字僅以西元紀年落款。

他在孫中山紀念館發表公開致詞,提到「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

前總統馬英九會晤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圖/記者任以芳攝)

▲馬英九在武漢首次會見宋濤。(圖/記者任以芳攝)

到了武漢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會見,馬英九又強調「九二共識」重要性。照文宣讀1992年11月16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兩岸授權下,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兩岸能夠繼續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共同追求和平發展。

▲▼ 馬英九、湖南大學            。(圖/記者任以芳攝)

▲馬英九在湖南大學提出台灣角度的「兩岸一國論」。(圖/記者任以芳攝)

在長沙湖南大學學生座談會,馬英九直言,「『我們國家』修改憲法,定義分兩個地區,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兩個部分。」

對於馬英九三個層次談話,包承柯說,起先南京談話還沒白凸顯用意,到了武漢與宋濤談話與南京的談話不銜接,到了湖南大學又把「九二共識」放掉,完全談台灣主張。「但是從南京、武漢、湖南大學談話串起來,形成『馬英九系統』的兩岸關係論述的觀點。」

包承柯首先分析,「九二共識」在台灣、大陸都能接受,但兩岸的交集點沒有內涵,「一中各表」只是分歧。看似談話一塊塊分開,真正的內涵出現在馬英九於湖南大學的補充,凸顯台灣觀點的「九二共識」,也是很完整的台灣論述。

再者,他強調,「馬英九的談話看似拆成一塊塊沒有關聯性,串起來後的兩岸問題論述清晰可見,原來他在每一個地方談話都經過深思熟慮的鋪陳,也是第一次從台灣的角度說清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本認識。」

回顧過去,雖然李登輝喊出「兩國論」,在他任內97年憲改後中華民國也包括大陸,之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蔡英文「雙邊互不隸屬」都是中華民國台灣,沒有大陸部分,也沒有「九二共識」,毫無交集。

▲▼ 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           。(圖/記者任以芳攝)

▲ 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 。(圖/記者任以芳攝)

包承柯進一步解釋,馬英九是第一個說清楚1997年李登輝憲政體制有包括大陸部分,把彼此之間關係理清楚。「過去很多意見領袖即使知道也不願說清楚,或是不敢說,頂多(台灣學者)邵宗海曾說出兩岸領土重疊論。」

他又說,「馬英九是第一個系統性完整論述,從台灣看來一個中國兩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符合國民黨一貫的說法,也為「兩岸同屬一國」做出了一個國民黨式的鋪墊,這是過去我從來沒聽到過的。如果兩岸之間要解決和平發展統一,馬英九第一次提出『一個中國的台灣論述』,是意想不到的發展,大陸方面給予空間非常高。」

最後,包承柯表示,馬英九提出的「兩岸一國論」主要是中華民國為鋪墊,中國大陸「兩岸一國論」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鋪墊,裡面有共同基礎,只是名稱不同,為之後兩岸關係提供一個解釋的基礎,也為台灣之後領導人建立談判的可能性,由於馬英九已經卸任,必須看是否後繼有人能延續,否則還得看之後時勢變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