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韓美軍司令:北韓金正恩研發「第二次打擊」 核武反制美軍攻擊

▲▼北韓13日上午7時在平壤試射新款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8型」。(圖/路透)

▲北韓13日在平壤近郊空地試射新款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8型」,預計做為第二次打擊的手段。(圖/路透)

記者羅翊宬/編譯

北韓(朝鮮)持續加強核武與導彈威脅,13日更試射使用固態燃料的首款洲際彈道飛彈(ICBM)火星-18型,藉此展現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駐韓美軍司令兼聯合軍司令拉卡梅拉(Paul LaCamera)對此警告,美軍評估北韓正全力發展「第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在核戰中針對敵軍第一次攻擊時的反攻,該舉動被認為是針對美國。

根據《韓聯社》,駐韓美軍司令拉卡梅拉於美東時間20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預算聽證會時,透過書面回覆的方式表示,「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使用核武的意志相當堅決,而他目前正在全力研發可信賴的『第二次打擊』(second strike)能力,過去一年內他展現出(核武使用)的多種方式,而這有可能延續至第二次打擊能力。」

北韓預計透過可搭載戰術核彈頭的新型KN系列短程彈道飛彈(例如KN-23)、戰術攔截武器等,向近距離的南韓實施核武威脅(第一次打擊);至於日本、美國關島基地、美國本土等,則使用新型ICBM攻擊(第二次打擊),目前正全力研發中。

▲▼北韓從地下隧道運出火星-18型,顯示該款飛彈具有讓敵方攔截系統失靈的高度隱蔽性。(圖/路透)

▲北韓從地下隧道運出火星-18型,顯示該款飛彈具有讓敵方攔截系統失靈的高度隱蔽性。(圖/路透)

尤其是使用液態、固態燃料的ICBM試射中,北韓官方一再強調「建構無法承擔的核武反擊能力」、「致命的核武反擊能力」、「核武反擊態勢取得高效率進展」,更露骨地展現出北韓正在發展第二次打擊能力。

報導解釋,「第一次打擊」(first strike,又稱第一次核打擊)和「第二次打擊」之概念,源自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核武政策。

第一次打擊,指的是摧毀敵軍的核武戰力,使敵方喪失核武報復能力,因此又被稱為先發制人核打擊,當探測到敵方準備發射ICBM時,便會從筒倉(Silo)發射ICBM。

至於第二次打擊,則是指針對敵軍攻擊以核武進行反擊,通常會使用潛射彈道飛彈(SLBM)作為反擊手段,因為SLBM比起地面上的核武設施更具有高度隱蔽性,當地面上的核武設施不幸遭敵方摧毀,即可動用海面下的潛艇進行反擊。受敵軍攻擊後的30至40分鐘內,必須進行第二次打擊,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敵軍行動。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13日帶著二女兒金主愛視察火星-18型試射。(圖/路透)

▲金正恩一步步構築北韓使用核武、面對敵方攻擊時以核武反擊的體系。(圖/路透)

不過專家卻預測,北韓雖然會將ICBM運用在第一次打擊,然而當面臨美國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時,依舊會以ICBM作為第二次打擊,因為金正恩視察火星-18試射時就曾提到核武反擊能力取得高速進展,這也代表火星-18型將被投入第二次打擊的任務,而今年2月試射ICBM火星-15型、1月論述研發固態燃料ICBM時也曾提到核武反擊能力。

另外,北韓外務相崔善姬21日也在談話中強調,北韓已是實質的擁核國,根本無需國際社會的承認,只需要構築反擊美國核武威脅的力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