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將從5月1日起調整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指揮中心也會在同日一併解編。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疫情解禁台灣比國際晚了1年,抗疫過程中有2件事情誤判,首先是錯估疫苗對疫情的重要性,其次是指揮中心解編與傳染病改類太晚。
▲指揮中心將在5月1日解編。(圖/記者林敬旻攝)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5日表示,指揮中心5月1日解編之後會由衛福部主整,每個月開一次防疫會報,也會有專家諮詢小組成立,跨部會也會請聯繫會報開會討論,防止新興變異株威脅,後續仍有4大工作要做,包含:
1、多元監測疫情,每周主動說明。
2、公費疫苗持續,規劃年度接種。
3、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
4、整備醫療物資快速應變動員。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台灣疫情解禁的時間點比國際晚了1年,雖然疫情初期我國超前部署,卻因為領導者缺乏疫苗防疫觀念,錯估疫苗對疫情的重要性,導致後續買不到國際疫苗,扶植國產疫苗還招來政治風暴;其次是指揮中心解編、傳染病改類太慢,國內直到去年10月才調整隔離天數、今年5月改類,這都是因為領導者沒有公衛思維所導致。
▲蘇益仁認為,領導者錯估疫苗對疫情的重要性。(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不過,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27日公布一份民調,過去3年多的疫情期間,有71.1%的民眾認為我國防疫表現比其他國家好,也同樣有71.1%的民眾滿意防疫表現。王必勝表示,看來多數民眾仍肯定3年來指揮中心的防疫工作,是全民一起努力成果。
此外,指揮中心也在27日的終場記者會上公布數據,指揮中心成立至今長達1194天,總計舉辦960場記者會,超過2萬人次的記者參與、使用近7000張手板、發出2199則新聞稿。
前指揮官陳時中也特別回到指揮中心參與最終場記者會,他表示,感觸很深,打了很多仗,一直跟大家站在一起,過去決策有痛苦、辛苦和心酸,是代表對人民的負責,只是心中仍有些百感交集,「一方面覺得疫情期間不免有很多遺憾,雖然這麼努力想盡量避免傷亡,但還是有一些避免不了」,不過,這些都漸漸過去了,大家正要迎來疫後新生活,然而,未來疫情只會多不會少,希望民眾還是要有心理準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