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之嶋》打造臺灣版山海經,漂流海上的少女娜娜展開奇幻冒險。(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從臺灣的地理與自然環境出發,融合科普、末日少女海上漂流冒險、超現實神話,兩廳院2023國際藝術節《鯨之嶋》音樂劇,將打造「屬於臺灣的山海經」,由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製作,將於5月5日~5月7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讓民眾體驗奇幻的臺灣身世寓言。
▲《鯨之嶋》呈現冰河時期。(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鯨之嶋》由三金入圍劇作家施如芳編劇,合作緣分是從她看過「拾念劇集」與「無獨有偶」合作的《蓬萊》後深受觸動,因而向李易修提出合作邀約。打破常見的歷史脈絡劇作,改從地理著手,進而開啟「把臺灣地理條件角色化」的創作方向。
▲把臺灣地理條件角色化,象徵火山島的「贔屭」。(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鯨」引自臺灣島嶼形狀,「嶋」為島的異體字,其有著山、海、鳥、魚的意象,角色取材臺灣島特有的「黑潮」為主軸,並將周邊的地理景象轉化為角色,不但有代表黑潮的風流浪子「Kuro」;象徵火山島的「贔屭」;取材鯨的半腦睡眠、嚮往自由的雙生子「鯤兮」、「鯢兮」。
▲劇中把臺灣地理條件角色化,像是雲豹LUKA和鯤兮。(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此外還有漂流海上、面臨孤島餘生的「未來少女」;而劇中角色們所遭遇的紛擾、困頓和疑問,更暗喻現代社會的真實情況。
▲漂流海上、面臨孤島餘生的「未來少女」。(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施如芳近年渴望以各種可能性、載體,訴說更多臺灣故事。她表示,因為疫情,世界看見了臺灣晶片之國的實力,而在作品中點出臺灣「雖小猶大」的隱喻,或許看似微小,但內在卻蓄積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力。
施如芳說,看起來不大的地理,看起來不長的歷史,其實有相當豐富的皺褶,值得我們探索。「臺灣最大的麻煩是不認識自己,如果看清楚你是島,或許就能擺脫孤兒的歷史感,因為海洋的連結如此之強,世上沒有真正的孤島。」
▲《鯨之嶋》打造臺灣版山海經,劇作家認為,臺灣最大的麻煩是不認識自己。(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導演李易修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及宮崎駿的冒險故事為創作靈感,並跳脫過往男性為主的英雄歷險劇情,刻意選擇以女性做為劇中的唯一人類角色。他表示,作品雖然是個奇幻冒險故事,但透過講述一個少女的死亡,其實也包含較沈重的國族議題和意識統合。
「作品最初的起點,是希望全島的人一起參與這個歷險,我想讓觀眾理解,我們其實都會經歷死亡,但好比自然生態的『鯨落』,死後鯨魚身軀會沉入海底為生物提供養分,延續自然生態。貫穿全劇的『向死而生』哲思,也如同鯨落般,帶出我們經歷人生關卡後,生命因而轉化、重生的體悟。」
▲《鯨之嶋》打造臺灣版山海經。(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李易修過去曾以「超神話系列」的《蓬萊》和《大神魃》,多次翻玩語言,這次以臺語為創作媒介,貼近本土的語氣與吟唱般的語調,讓故事說來更具親和力。曾於漢唐樂府任職多年的南北管作曲家許淑慧,以普及南北管音樂出發,作曲概念以能朗朗上口的「芭樂歌」為目標,除了將南管傳統曲目〈綿搭絮〉編寫成容易傳唱的歌謠,更首度挑戰北管饒舌創作,即使不熟悉南北管音樂的觀眾,都能從旋律中找到共鳴。
偶戲導演鄭嘉音擅長以形體與物件,營造詩意豐美的視覺意象,層層堆疊交錯,翻玩角色的拆解與組成。這次挑戰將無形的水、板塊、山神等地理形象,以偶戲呈現,透過京劇名伶朱安麗、實力派演員大甜(劉廷芳)、崔台鎬、劉毓真、陳忻等優秀的表演者們操作技巧與演技,將每一個念頭分解成動作、為戲偶注入靈魂,成為演出中的最大亮點。
▲這次挑戰將無形的水、板塊、山神等地理形象,以偶戲呈現。(圖/Mile End Photography/兩廳院提供)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由國家兩廳院主辦,是第三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製計畫作品,除了擴大探索南北管與偶戲的無限可能,更試圖藉著貼近土地、環境的劇本核心,開創全新的說故事形式,演出將在5月5日~5月7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