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溺3C養出遲緩兒!醫曝「親子共讀」重要性 3歲前是早療黃金期

▲▼褓母,家教,教育,教學,小孩。(圖/CFP)

▲醫師鼓勵親子互動,促進發展能力。(圖/CFP)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2歲半的羅小妹早上由爺爺奶奶照顧,晚上則回歸母親照顧,但母親為3C控,與孩子互動少,以致羅小妹到1歲半單音仍發不全,對外界刺激理解不足,經由親子共讀和語言治療介入後,雖然還是較同齡孩童落後,但粗細動作已慢慢恢復正常。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寶,衛福部自109年起試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請兒科醫師、家庭醫師擔任0~3歲幼兒的「醫療管家」,今年起於全台22縣市推動,針對沒有適切表達能力的幼兒,定期檢視身體發育和行為發展,也能及早揪出受虐或遲緩兒,給予最及時的治療與改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圖/記者嚴云岑攝)

▲衛福部自109年起試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圖/記者嚴云岑攝)

收治個案的新竹縣幼兒專科醫師麥建方表示,羅小妹是在爺爺奶奶帶往診所接種疫苗時發現異常,當時開了轉診單,希望家長帶去做早療,結果開單1.5個月都無動於衷,「後來他們回來看一次我就勸一次」,一度把爺爺奶奶勸跑了,但後來因故回診打預防針,他把握機會要求家訪,並宣導親子共讀,另於2歲開始請語言治療師介入,把失去的刺激一點一滴補回來。

「兒虐不只是身體上的傷,也可能是忽視導致。」麥建方提到,近年來房價物價高漲,年輕父母為了賺錢,只能將孩子交給祖父母代養或送托嬰中心,而在隔代教養或一對多的照顧下,照顧者只能做到「不要出狀況」,並無太多心力與孩子聊天。而當孩童少了外在刺激,開口講話能力也會受限,最終一句話也說不出。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圖/衛福部提供)

▲幼兒專責醫師重點工作項目。(圖/衛福部提供)

麥建方表示,在加入幼兒專責醫師試辦計畫後,診所團隊共收案1166人,另執行6次居家訪視,揪出多名發展遲緩個案。另有一名由經營雜貨店的阿公阿嬤照顧的幼童,因平時只有一狗一貓與電視相伴,直到2歲還無法開口,也是透過早療介入變得「嘰哩呱啦」。

「孩子內生性語言發展在2歲以內,3歲以前則是早療黃金期。」麥建方提到,若家長無法陪伴,照顧者可以透過親子共讀,將孩子抱在手裡朗誦故事書,同時給予肌膚、聲音與視覺刺激,刺激大腦聽覺中樞與其他感官發展的連結,長大後才不會有愛說不出口,衍伸出情緒與社交問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