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儀潔/陝西報導
厚葬是中國墓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徵,而漢代厚葬之風更是盛行。漢武帝劉徹長眠的茂陵,是西漢諸帝陵中最大的一座。茂陵博物館館長田暉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表示,1號陪葬墓外葬坑出土「鎏金銅馬」就被封國寶級文物,「大家想一想,茂陵陪葬墓的外葬坑就出土國寶級的文物,那帝陵陵園地下埋葬的,會是什麼樣的寶貝...。」
▲茂陵博物館館長田暉。(圖/記者蔡儀潔攝)
「事死如事生」下的厚葬
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事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厚葬之風盛行,並逐漸形成複雜的祭祀禮儀制度。
西漢帝陵一般附近都設有陪葬坑,大多為磚砌或土坑,陪葬品則主要分為實用物與明器兩種,其中明器以各種陶俑為大宗,西漢京師有專門機構負責生產。當時,有的達官顯貴為了儲備陪葬物品,甚至違禁購買皇室的工官產品。
因此有說法認為,古人留給後人的地上文明不一定是最好的,很多好東西都被帶到地下藏起來了。
▲▼ 茂陵佈局。(圖/茂陵博物院提供)
西漢第一帝陵「茂陵」
茂陵是西漢時期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位於陝西省興平縣,總佔地面積66平方公里,陵園的正中央為「正方形覆斗狀」(形狀為截去尖頂的四方錐體),底部邊長230公尺,頂部邊長40公尺,高46.5公尺,從空中俯瞰就像金字塔群一般。
漢武帝在位54年,陵墓修造了53年,到下葬時,陵園中的樹已經可以合抱。田暉介紹,茂陵是修建時間最長帝陵,「在西漢時期皇帝一上任就開始修陵墓,現代人認為這多不吉利,但當時認為,陵修的越早,龍椅坐的時間越長我越長壽。」
茂陵還是陪葬坑最多、陪葬品最豐厚的帝陵之一。在當時,死後能進入陪葬墓區,為死去的皇帝終生陪葬是一種榮耀。
田暉表示,茂陵的陪葬墓共123座,有皇親國戚、有功之臣,地位越高距離越近,例如茂陵西北約0.5公里處為寵姬李夫人墓、東邊為霍去病墓,西鄰衛青墓,現在的茂陵博物館之所以修建在霍去病墓基礎上,是為了保護帝陵地下文化遺產。
▲茂陵出土的文物。(圖/記者蔡儀潔攝)
國寶級陪葬品
帝王陵墓越往前,陪葬品價值越高。茂陵博物館保存了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大型石雕,其中12件是國寶級文物。
▲石刻石牛。(圖/記者蔡儀潔攝)
田暉介紹,石刻中深受喜愛的是微笑的「石牛」,它長2.6公尺寬1.6公尺,由於霍去病戰無不勝,使大漠以南無復烽火,石牛安鄉溫馴的模樣象徵了當時對和平的嚮往,現在它還有個綽號,叫做陝西「萌牛」。
▲茂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鎏金馬」。(圖/記者蔡儀潔攝)
茂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鎏金馬」,1981年5月農民平整土地時發現,以漢武帝最愛的汗血寶馬為模特,通體銅鑄鎏金,而且是空心的。
田暉指出,這個「鎏金馬」在地下埋了超過2100年,出土時沒有做過任何修復,卻依然金光燦燦,可以想像2000多年前的鎏金技術達到了非常先進的程度。
據記載,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相當於現代的鍍金技術,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
田暉感慨,這個「鎏金馬」其實是出自於茂陵1號陪葬墓的1號外葬坑,現在基本認定是漢武帝姊姊「平陽公主」的陵寢,「大家想一想,茂陵陪葬墓的外葬坑就出土國寶級的文物,那帝陵陵園地下埋葬的,會是什麼樣的寶貝...。」
►►古墓世界/陵、冢、墓、墳用法大不同 諸葛亮墓竟曾是「黃土包」
►►古墓世界/石人「斷頭」巨碑無字 武則天合葬陵2謎團至今難解
讀者迴響